所以即使王允除掉了董卓,大家也沒辦法前去支援,以期歸還舊京,重振漢室威風。
夏侯宇這段時間是過的風生水起,雖然自命清高的大賢不會從他這里出仕,但是本著撈不著大魚撈小魚也成的原則他還是收納了不少人才。
這些人才雖然談不上經天緯地,但是協助他治理一縣也是綽綽有余。有了文人的加入,他也輕松了很多。
加上他舍得放權,本來就懶散的他將手里的活分成很多份,然后交付給手下的人,這些人在獲得了權利和有了一展才華的地方后,也樂于將夏侯宇的名聲向外宣揚以表達善意。
雖然這些人質量不一定行,但是數量很多,而且畢竟大家都有親戚朋友,這一宣揚,夏侯宇在文壇的地位也算得上小有名氣。至少在這潁川士族里,哪怕沒看過千字文也從各個地方聽說過夏侯子卿這個人,而且評價都還想當的正面。
就在他滿意的看著聊城依照預定的規矩欣欣向榮的發展,他又不需要勞心勞力,自然是得意非常。
平時只需要吹吹牛,裝裝逼,然后跟前來拜訪的學子士族們聊一聊就行,如果不是媳婦不在,這聊城對他來說就是天堂。
這些夏侯宇手下的文士們如果讓后世的資本家看到得羨慕到死。不要錢,什么都干,而且遇見困難還會自掏腰包,這種員工別說打著燈籠,就是做夢也沒幾個老板會這么想。
在這聊城重新穩定下來的時候,他得到消息,由長安過來的大儒蔡邕到了濮陽,而且指名道姓的要見他,得到這個消息的夏侯宇還嚇了一跳。
因為在董卓死的時候他就還在嘆息,董卓的死是死有余辜,但是蔡邕是可惜了。除開他本身才華橫溢以外,最出名的還是他那女兒蔡琰。
畢竟后世的人你說蔡邕還有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蔡琰那絢爛的才情,悲慘的身世和流傳的《胡笳十八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文姬歸漢的故事在后世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