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雖然大家都是教授學子的老師,但大家也同時都是蔡邕的弟子,蔡邕一般半月只會有一次講學,像今天這種突然的開課都是很難遇見的情況。
這種時候都是有了一些大事或者好的文章才會讓蔡邕親自講課。
知道自己父親要講學,蔡琰帶著女弟子們來到院中一角被單獨開辟出來屬于女子的位置坐下。
蔡邕拿著三篇書簡走到前臺,然后在黑板上將三首短句一字一句的都寫在了上面。
最開始看到是短句的時候大家還有些不以為然,畢竟在現在的風氣中短句屬于小道,并不是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
但是在看完三篇之后,大家都有些沉默了,沒想到短句也能被夏侯宇玩出花來。
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全程跟著夏侯宇打了一路的小家伙,更是臉色激動而羞慚。在自己回來后還在為之前參與了戰斗感到自豪的時候,夏侯宇就已經寫出了非常優秀的短句。
而這些短句在他們看來也和之前的幾次大戰息息相關,也把兩人的記憶帶回了前段時間的大戰之中,不由得熱血澎湃。
“此三篇短句句小女所說乃是汝陰侯昨日所著。雖然短句不成文,但其中語言簡練,細品之下也別有一番風味。”
說完后他就這三篇短句,結合自己的見解講述了一遍。
在講完后,下面很多在看到這短句只覺得很牛逼,而不知道為什么會感覺到牛逼的人也都紛紛恍然大悟。
“這三篇短句源于軍陣沙場之上,但是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們讀書習文是為了替天子教化百姓,而不是成為協助諸侯互相拼殺的刺刀。”
蔡邕說完后,拿著三篇書簡施施然的走了下去。
在他離開后,堂下的眾人開始就這三篇文章討論起來。其中幾位先生特別關注的就是跟了夏侯宇一年的兩個學生對這個的看法。
因為自己這些人談論這三篇文章有著紙上談兵之嫌,而跟著夏侯宇征戰了一年的兩位學子則更有資格對這三篇短句進行評析。
兩人也在先生們鼓勵的眼觀中根據自己這一年的經歷,各自就三首短句解析了一遍。
這個時候蔡琰已經帶著女學子們走回了自己的教室。
而這些女學子們對那只在父母耳中聽說過的夏侯宇更是好奇,知道面前之人是夏侯宇的妻室,就圍著她問個不停,從性格愛好,到外資容貌。
若不是還有著長幼尊卑之別,只怕這些膽大包天的丫頭連夏侯宇習慣什么時候上茅廁都要問一下。
在這書院之中,要說對這幾篇短句最有感觸的還并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而是從一開始就安靜的坐在后面并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的戲志才。
在蔡琰帶著書簡走進來的時候說的話他就聽見了,對于夏侯宇的新文章他也很好奇,不過蔡邕抱著書簡就進房子了,而他也不好直接去找蔡琰詢問,所以只好等到了蔡邕將這三篇短句公之于眾后,他才得以欣賞到夏侯宇的新文章。
看之前,戲志才就猜這應該如果不是思家就應該是關于軍隊里的故事。果然當蔡邕拿出這三篇短句的時候,其中的內容沒讓他失望。
雖然這并不是如同一樣對現階段的社會形態進行批判和評論,也不如三十六計那樣有足夠的實際作用,但這三篇短句在文學上都能占有不菲的位置。
而且比起其他教書先生,戲志才可是跟著曹操走南闖北打過不少硬仗的人,也正因為如此在書院中除了學子以外,其他先生對他的態度都很淡漠。
畢竟能進來教書的哪個不是學富五車之人,又哪一個不是在富貴子弟,你一個窮書生,無論引經據典還是寫文論句都不及其他人,卻也能進書院教書,怎么可能讓其他人服氣。
當然對于學子們來說,戲志才雖然教授經書的不如其他先生,但是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