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他們的位置。
一張小茶幾,三杯香茗,以及一套筆墨紙硯。
往前看,大儒們率領學生分坐兩排,其中不少人提筆寫著什么。而王成坐在大廳正中央,正往座位回。
“子昌先生請坐。”彭禹輕搖折扇,盡顯風流。
張子昌看到其他人,好奇問:“殿下請我們來,是要我們寫文章嗎?”
“不,只是討教一些問題。敢問先生,你們劉學一派中,對‘五德’有什么說法?”
五德?
張子昌一怔。回想剛才王成所言,好像就是原文派的五德理解。
合上折扇,彭禹坐正身子,肅然道:“先生可當面談論,也可提筆寫書,孤回去之后仔細閱讀。”
“凡中意出眾者,也可轉呈父皇,為諸位先生討取封賞。”
五德,不僅在儒門,在仙道、魔道乃至其他雜學道統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儒門內部,對“五德”的認知都不一致。
有認為“溫良恭儉讓”,有認為“仁義禮智信”,有認為“忠孝仁義禮”,也有認為“仁義智勇信”……
總之,各學派根據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五德理解。
“殿下看似詢問‘五德’,實則是要觀看我們這些學派的主旨思想?”
張子昌有些明白,為什么大家開始提筆書寫了。因為這個“請教”慎之又慎,有可能直接被神皇聽到。
可以說,這完全是一次殿前小奏對。
張子昌師生三人坐下來,沒有馬上提筆,而是觀望其他人。
有一位坐在前面的大儒寫完,起身闡述自家的五德之論。
“五德,五行也,內外之別。在外,上感天道,垂應天象,下應自然,運化四時。在內生君子五德:仁者,木也。禮者,火也。信者,土也。義者,金也。智者,水也。”
然后開始滔滔不絕,闡述五行和五德的關系。
這位大儒頗有些小心思:眾所周知,昭王親近仙道。跟他談論五德,單純說什么儒門君子品行,不如拉上自然五行,更合他胃口。
彭禹晃著扇柄,面色平靜,對這位大儒的話不置可否。等他講完,請人將論文收上來,然后看向下一人。
似乎是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后面幾位大儒也覺得昭王偏向仙道,講述自家五德時,難免牽扯到五行,甚至有人拉出《易經》,開始跟彭禹掰扯天道演化。
彭禹心下腹議:我找你們,就是想要瞧瞧你們儒門的五德之說,看看差異有多大,能不能用。論天道,論自然,仙道諸位仙君不比你們懂得多?我自己就能給你們扯出幾十萬字,把五行本性,五常造化給你們辨得明白。
但面上,彭禹沒有露出厭惡之色,含笑把論文一一收下,言明回去之后細細閱讀。
約莫半個時辰后,彭禹不耐煩了:“孤聽諸位論學,不知還有哪位有高見?”
“草民認為,五德者,智、信、仁、勇、嚴。智慧為本,仁德為心,重信守諾,以勇衛道,以嚴律己。”
“儒門崇仁,你以智為首,倒不是天外儒學,反倒有高祖的中儒之風。”
儒門道統來自天外,在本土經過演變,拋去舊有的部分理念,融入大昆文明的理念,甚至經過千年延續,又有了新的變化。
大體上,儒門學派有古法、中儒和新學三類。
古法派是天外儒學的本支,方才的原文派王成,便是其中一支。這一派崇尚舊圣經典,以仁義為本。
中儒派是靈皇改良的道統。靈皇依仗儒門壓制“厲法”,但他認可的儒學,是開蒙啟智,僅僅把儒家用來教書育人。至于儒門那些治國理念,靈皇頗為不屑。
新學派,是惠皇之后的儒門。經過惠皇的打壓,儒門為了在神皇手底下討生活,不斷改良求全。不過這一派發展時間不多,神皇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