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望他們的理念。張子昌的劉學便是積極靠攏新學的一支。
彭禹就著這位大儒的話,跟他討論起靈皇的中儒學派。
他曾經得到靈皇記憶,對中儒學派可謂了如指掌。幾番閑聊下來,諸位大儒再不敢輕視這位皇子。
論儒學涵養,這位皇子不比大儒們差。
而張子昌聽著彭禹的話,心中陣陣發涼,不斷安慰自己:沒關系,沒關系。昭王推崇中儒派,雖然跟我們新學不是一路。但反正我的主要目的是三皇子,沒事,沒事。
“張先生,你們師生三人看了這么久,不如說說劉學一脈的五德?”
見彭禹點明,張子昌只得站出來。
“稟殿下,我家的五德以忠為主,乃是忠、仁、誠、節、勇。”
“嗯?”彭禹打起精神,炯炯有神盯著張子昌。
“先生仔細說說。”
“忠,自然是忠君報國,舍身取義。”
接著,張子昌講述幾百年前,兩位大儒守城舍身的故事。
周邊幾位大儒神色變化,心中暗罵張子昌不要臉。
“為了討好神皇,連我們儒門的風骨都丟沒了!”
忠君?
古法一脈的孟學有“民為重,君為輕”的說法。也有“天下為大,萬民在先”之說。
中儒一脈是靈皇親手扶持,把神皇拔高,將其與天地同視。利用儒門敬天的習俗,將神皇視作天道化身。
但這兩家,從來沒有把神皇獨立出來,單獨當成一個必須效忠的對象。
新學的其他學派聽到張子昌的開頭,心中也在懊悔:怎么就讓他搶先了!不,不對。我家學派可說不出這種不要臉的話,我們還是要風骨的。
梅山學派雖然也扯出“忠義”大旗,但卻把“仁”擺放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孝,忠還在孝之后。這一派講究以仁為本,先修小家之德,再成大家之義。
不過彭禹喜歡!
或者說,以彭禹目前扮演的身份,作為大昆皇子,甚至有望繼承神皇寶座的存在。他對張子昌的話很感興趣。
來自地球上的思想讓彭禹暗暗唾棄張子昌不要臉,為了迎合大昆神朝,主動修改自家思想。但作為大昆皇子,這個思想真的太香了。
而且,張子昌的五德之論,還把“勇”帶上。國民不失血性,這一點很好。
“先生寫下論文,回頭孤要詳讀。嗯……也要呈給父皇看看。”
“對了,聽聞西澤那邊,苦竹散人一脈開始傳道?”彭禹隨意道:“他剛剛成了仙君不久,就這么折騰。回頭孤借你‘昭王令’,你在那邊多建立幾個書院,好好傳播儒學。”
西澤郡,西天八郡之一。也是八百諸天中,苦竹散人一脈演化的云竹大洞天所在。
苦竹散人和彭禹關系不好,曾經還對他下過絆子。彭禹之所以要把張子昌拉過來,就是打算借助劉學一脈,針對苦竹散人。但沒想到,張子昌竟然給他這么大一個驚喜,劉學主動擺出一個臣服的姿態。
“果然,都是先帝的功勞啊。”
景皇時期的儒門何等驕傲。仗著自家幫助靈皇登基,又捧出一位倪后。整天擺出一份高姿態,在野的儒生們整天對著朝政指手畫腳。那些入朝的大儒也拿出自家治國手段,整天呼喊著仁義禮樂,攛掇景皇效仿天外儒學祖地,修改大昆禮樂祖制。
但惠皇可不慣著他們的臭脾氣。
被惠皇狠狠削了一頓,儒門這才老實下來。
新學一派也是看清局勢,才乖乖進行改變。
彭禹雖然瞧不上先帝的私德,但惠皇的很多措施,的確對當下的大昆有積極影響。
“殿下,倪大家來了。”
這時,樓下的劉玉琦再度上來稟報,身后跟著兩位女子。
倪大家,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