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所有人關注這場辯論。”
……
訪談進行了半個小時,寧為把話說了個痛快。
這其中當然有表演的痕跡,所有的提問與其說是羅珍構想的不,不如說是寧為最終確定的,然后一步步的讓寧為把他覺得需要表述的話都說了出來。
除了回應諾貝爾獎的騷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再次宣傳了一波正在設計中的自主芯片以及還沒開始準備的未來操作系統。
主要還是寧為對于在媒體上露臉沒什么興趣。所以做這種事情還是比較喜歡一次完成多個任務目標,更別提整套三月獎的評價體系其實也可以跟未來華夏自主芯片息息相關。
對于央媒這邊來說,拿到許多干貨自然是極好的。關鍵是這次訪談內容不長不短的,剪輯成新聞,將所有內容高度概括成一、兩分鐘的內容的確很考驗功力……
還好終究是難不過專業的媒體人。
當素材傳回臺里,很快便出了方案。
除了濃縮這次采訪內容,在新聞中播出之外,完整的訪談視頻將在新聞之后通過網絡媒體直接放出去,算是《人物》節目出了一期網絡版。
視頻內容毫無意外的火了。
畢竟這其中可不止是跟諾貝爾獎打對臺,而是寧為作為一個世界公認的頂級科學家,在這次訪談中,直接越位跟大眾談了許多他對于未來計算機跟整個人工智能產業的理解跟描述。
尤其是關于電影那段。
WHAT?
未來華夏自主芯片完成之后,將可能實現觀影個性化?
以后的電影、電視劇可以根據本子自主生成?每個人可以個性化的選取男女主?甚至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成為電影主角?
換句話說,想象力有多大,未來的片子就能放飛多遠?
比如每個人都能在電影里拯救世界個十次八次的,甚至還能在選擇好劇情發展之后,將自己跟喜歡的異性帶入到這些故事中,來完成一部大制作?
未來人工智能竟能恐怖如斯?!
毫不夸張的說,央媒這段視頻放出去之后,便注定次年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新品發布會都已經被這段訪談視頻所勾起的期待感給徹底毀掉了。
毫無疑問,在現有的科技儲備之下,沒有誰家能做到這種程度。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都不可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完成這種程度的渲染。用懂行人的話說,想要將幾百K的文檔,像寧為說得那樣,在本地生成一個十多G的藍光電影,需要的算力是一個妥妥的天文數字。
別說普通的個人設備無法完成,就是超算在沒有一個大型資源庫的幫助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至于新的芯片現在還在設計階段,而根據芯片業的一般規律,像CPU這種大型通用芯片從設計、驗證到流片,再到最后大規模生產基本上每個步驟完成的時間單位一般都是要按年計算的……
現在芯片還在設計階段,換言之,給寧思實驗室2026年過后能完成CPU的初期設計進入到流片環節就不錯了,流片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可能性還極低,尤其是桌面級CPU可比移動CPU要更為復雜,三維CPU結構肯定要比傳統的平面CPU結構更復雜,更別提這個領域之前還沒有觸碰過,研發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無限延期的風險。
結論便是大家不妨將寧為這段訪談描述的內容,先當做有生之年系列……
但即便有專業人士跳出來潑涼水,依然阻擋不住大眾的熱情。現在寧為的粉絲也很多了,而且大家反駁的論據也很充分——難道你們不知道,寧教授最擅長的就是創造奇跡?!
想想看吧,當年三月手搓芯片,從官宣到芯片真的被搓出來,只用了一晚上,結果還超級完美——這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