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舊制在儒家思想看來是違背倫理綱常的,所以國子監身為儒生站出來反對到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話剛剛說完,又有一名大臣站出來反對恢復府兵制度
沒錯陛下,國子監大人所言非虛,先帝當年親手廢止了府兵制度,就是因為府兵制無法滿足我大唐的用兵需求,它的弊端不言而喻,尤其是面對突發狀況時無法迅速集結軍隊,缺乏機動性,當年天寶之亂爆發,就是因為各地府兵調動緩慢,無法迅速集結,敵軍兵貴神速,常備軍兵力不足,導致境內各地守備空虛,洛陽長安相繼淪陷,我們現象重啟府兵制,這不是在重蹈當年的覆轍嗎
說話的不是別人,竟是三師之一的太保,同為武官,他從軍事的角讀闡述府兵制度的弊端,也頗有一番道理,他的話引起了一些其他大臣的回應,尤其是以太師太傅為首的一批大臣率先站出來反對恢復府兵制度
這給帝王造成了很大的心里負擔,帝王神情肅立,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知該如何抉擇,他知道府兵制有它的不足之處,那就是無法像禁軍與常備軍那樣迅速調動,若是其他地方還好,就算有事端發生也不會是大規模的戰爭,他們完全有時間做出反應,集結府兵平定禍亂
東都洛陽那邊也不會有什么問題,有虎牢關作為屏障,就算有戰端發生,虎牢關守軍也可迅速馳援,解東都之困,要知道駐扎在虎牢關的軍隊有一半都是當年的贏家軍舊部,鎮西大將贏無殤一手訓練出來的部隊,這支軍隊壓了西戎整整十幾年都抬不起頭來,可謂是驍勇善戰,名聲遠洋
虎牢關總兵大將白虎更是贏無殤昔日最得力的部將,此人八尺修為,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熟讀兵法,擅長排兵布陣,是一名不可多得的驍將,盡管因為當年的事情,帝王對白虎等人心有忌憚,可若是守關戍邊,保衛東都,帝王對贏家軍的實力是絕對放心的,虎牢關守衛可以說是中原版圖上最強的一環,沒有哪支軍隊有贏家軍那般強悍的戰斗力,這也是為什么帝王不敢走馬換將,不得不重用白虎的原因
因為大唐西境,東都洛陽都得仰仗贏家軍的鎮守,所以重啟府兵制,最大的難題便出在了京城長安,長安僅有三萬禁軍駐守,守備空虛,再加上匈奴吐蕃等一眾勢力對大唐虎視眈眈,一旦挑起戰事,各地府兵無法迅速集結,出兵勤王,長安將陷入危局,帝王就親歷過這種悲劇
天寶之亂初定,大唐的局面還處于混亂之中,吐蕃大軍借機揮師東進,一舉攻占了邠州,帝王這才意識到敵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可防御軍隊還沒有調集起來,不得已只得出逃長安,京城失守,盡管后來白虎星郭子儀親率大軍收復了長安,但京城被吐蕃軍洗劫一空,還造成了君王出逃這樣的奇恥大辱
這件事也成了帝王心中的一個死結,盡管已經過去十年之久,可他對當年的事情還是耿耿于懷,當年吐蕃東進,長安失守,就是因為軍隊缺乏機動性,無法迅速集結導致的,而重啟府兵制無疑是將京師長安的防御弱點進一步放大,可謂是后患無窮,當想到這個問題時,帝王又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變得猶豫不決起來,他不知道應不應該恢復府兵制度
殿下,眾臣的議論聲此起彼伏,無不是爭論是否恢復府兵制的問題,以太尉為首的一眾臣子主張恢復府兵制度,而以三師和國子監為首的大臣則反對重啟府兵制,太尉和太保甚至還吵了起來,二人爭得面紅耳赤
可宰相楊館卻沒有參與群臣的爭論之中,這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惑,恢復府兵制一開始就是宰相提出來的,眾臣為此爭論不休,帝王對此事也很是發愁,可一開始提出恢復府兵制的楊館此刻卻擺出一副置身事外對樣子
帝王猶豫不下,只能再次看向楊館,詢問他的意思,他看向楊館詢問道楊大人,府兵制雖是兼顧民心與國防的一大良策,可也做不到萬無一失,恢復府兵制無疑會讓京師的防守陷入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