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0、天下檄文
軍師陶潛夜觀天象,確定了起事時間。
而起事卻不是一件簡單之事。
以目前吳世琮的兵力,以及他們所能聯系到之力量,根本不足以與清兵抗衡。就是鳳山腳下鳳凰城里的清兵,他們都不一定是對手。加上辭兵洲的吳畏魏續(xù)吳小權,還有黔東第一關的楊紹武楊紹瓊兄妹,最多也只是與鳳凰城里的清兵打個平手。
可是,一旦起事,那將是如今已經完全掌握了中原政權的滿清的大敵。造大清的反,滿清哪會讓他們活得痛快。就連擁兵三十萬、坐鎮(zhèn)云南三十年的平西王吳三桂,尚且不是大清康熙皇帝的對手,更何況吳世琮等區(qū)區(qū)山兵。
不過,滿清統(tǒng)治中原卻并不得人心。特別是對南方‘留辮留頭、無辮無頭’的強制政策,更讓南方漢人早有反心。
一紙‘天下檄文’,除了可以召集貴陽的……、云南邊陲的朱標朱然等共同起事,還可以告知大緬國的駙馬王三及大緬公主。同時也可以告之南方漢人,起兵反清。
這天,仍然留在鳳山上的吳世琮、陶潛、吳懼、陳飛虎等,聚集在一起討論天下檄文之事。
陳飛虎乃一山夫,沒多少文化,這事,他基本參與不了。
吳懼雖少,但是個粗人,這樣決策動腦之事,他也干不來。
這事,就落到了老兵軍師陶潛和大將軍吳世琮的頭上。
可是,這檄文到底要怎么寫,吳世琮不知道,陶潛更不知道。考慮了很久,兩人才想起平西王吳三桂云南起兵時,也曾做過討伐滿清的檄文。現在,還有一點印象。
又經過兩天一夜的思索和捉摸,一篇反清復明、光復大周的檄文終于出來了,其大致有以下幾點:
滿清蠻族,本北方野民,愚昧無智,不配坐南朝北;擁有北地,卻虎視中原,其罪一也;
兵臨山海關,巧取豪奪,占有中原,其罪二也;
發(fā)動戰(zhàn)爭,魚肉中原百姓,逼死大明崇禎皇帝,占我大明皇廷,以為謀權篡位,天下大逆,其罪三也;
北方野民,占我皇廷,有辱皇權,亦辱大漢民眾。
占我土地,殺我民眾,民憤不平;
領兵南下,生靈涂炭,屠殺南明后帝,壞我中原正統(tǒng);
滅我大周,不盡人情,殘忍暴虐;
強奸民意,逼民易俗;失我祖制,辱我民節(jié);
……
以上種種。
現我等隨民意,得民心,做民心所向之事,為大周請命,光復大明,還我民志,克服中原,驅野民于曠野,振民心于華夏。
天下英雄,齊力驅虜。
……
檄文擬好,群情激奮。山寨之人,人人欲斗。老兵軍師陶潛費了多大力,才把大家的興奮勁壓了又壓。
天明,檄文已成,分各路向外擴散。
首先,第一路,由吳懼帶領幾人,沒著前些時日吳世琮等尋兵之路,奔赴貴陽、昆明、西南邊陲,旨在聯絡貴陽的……、昆明,西南邊陲的朱標、朱然。然后把信息傳入大緬國,請求駙馬王三及大緬公主出兵響應。
其他如四川、湖南、湖北、廣西,乃至廣東、福建、江浙等原三藩王之勢力所及之范圍。此種地方,多少能聯絡到部分原三藩統(tǒng)治之下之熟人,并在他們的帶領下,呼吁本地百姓,加入抗清之行列,共舉反清之旗。
還有一路,吳世琮等秘密派人潛入北方、潛入京城。
潛入京城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再一次聯絡京城的建寧公主。
建寧公主,自從吳世琮三人逃離京城,南下行刺南巡的康熙皇帝后,就再沒有與公主聯系。一方面為了保障公主的安全,另一方面,出了京城,公主的勢力范圍有限,后來之事,最好讓公主不知。
結果,江陵行刺康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