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盜掌)12點以后更改,大伙先睡吧。
陸言最先刻碑的這位,乃是半個熟人,離恨劍主。
中國古代在科舉考試前秀才們要拜哪些神仙?每到高考前,總會有一些家長替自己的孩子著急,恨不得能替他們考試,真有那著急瘋了的,就會跑去拜各種神仙、神廟祈求保佑。
2016年6月5日,賽武當泰山觀舉行中考高考祈福法會,恭請文昌帝君下界凡塵,為考生祈福。
要說這“考前祈福”,確實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但是古人拜的神仙都有哪些?寓意究竟如何?恐怕很多家長并不知道,只是盲目跟風吧。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也稱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間信仰而形成的主宰科舉、功名、祿位的俗神。據《宗教大辭典》介紹:“文昌帝君:道教神名。相傳為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之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追本溯源,文昌帝君應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結合而產生之神。”
鄉村小廟供奉的文昌帝君
歷史上的文昌信仰和梓潼信仰源流久遠,前者可上溯至先秦,后者源于東晉,至隋唐時,民間對二者崇信十分興盛。
文昌帝君一開始的信仰跟科舉考試并沒多大關系,但其與利祿卻有一定聯系。早在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遠游》中就寫到:“后文昌使掌行兮,選署眾神以并轂。”這里的文昌,是指掌管行旅的星神,并配有眾神及扈從隨行左右,和后世掌管科舉的文昌星還有較大差異。西漢時期司馬遷所撰《史記》,較早的提到了職能為司命、司祿等的文昌星,后東漢所著《漢書》與此說法也是相似的。
文昌星的信仰一直存在于民間,可謂源遠流長。從歷史上看,在魏晉之前,人們對文昌星的信仰,多側重其“司命”的職能。即十分看重《史記》、《漢書》中所描述的文昌宮第四星。到了隋唐,隨著時代的變遷,科舉制度產生,功名利祿對古人命運可謂舉足輕重,人們又逐漸對《晉書》、《隋書》中提到的文昌宮第三星產生興趣,側重其“貴相,太常理文緒”的職能,以及第四星“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的職能。這樣,文昌星逐漸被人們視為主掌功名、文運的“利舉之神”。
唐裴庭裕著《東觀奏記》記載了唐宣宗時期科場曾發生過的一次事件,就引用了”文昌”之名,其文言:“初,日官奏:‘文昌暗,科場當有事。’沈詢為禮部侍郎,聞而憂焉。至是,三科盡覆,日官之言方驗。”
可見,唐人將文昌星的明暗、走勢與科舉考試聯系在一起,文昌君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科舉守護神了。
說到這里,應該能看出來,實際上文昌星大多是掌管利祿的,科舉與今日高考不同,中選后是可以出仕為官的,所以拜文昌帝君主要是為了可以得到高官厚祿。
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發展到隋唐時,竟然跟另外一尊神合二為一了,這尊神就是四川的梓潼神。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上,記載著梓潼縣有個善板祠,祠中祀一雷神張堊子,故又叫堊子祠。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梓潼”條下,說“售州張堊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或說張堊子養蛇,堊子祠是他養蛇的地方。時人為其立祠,供奉張堊子神。民間傳說四川梓潼的文昌廟與最早的善板祠、堊子祠有關系,認為是各地文昌廟的祖廟。實際張惡子,一名亞子、堊子,歷史上實有其入,他是晉朝時的官,在戰爭中不幸戰死,因有戰功,后人為他立祠紀念,就是惡子祠。祠建在梓潼七曲山上,民間俗稱梓潼神。這些在《事物紀原》和《夷堅甲志》中都曾提及。
安史之亂以后,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投靠這位地方保護神,張堊子立于萬里橋上迎接,唐玄宗便封他為左丞相。一百七十年以后,唐僖宗因避內亂入蜀,張堊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