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靈給以幫助,僖宗就封他為“濟順王”。后來,宋朝咸平年間,四川地方叛亂,王師發兵征討,忽然聽到有人高呼:“梓潼神遣我來!”王師借著梓潼神的功能,收復城池,平定了叛亂。這件奇聞傳遍四川。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追封張堊子為“英顯王”。這些在《事物紀原》卷七中有記載,稱梓潼神張堊子在一個地方的顯靈應驗,因而贏礙了民間的信仰,張堊子也就成了著名的地方保護神。因他生在蜀地梓潼縣,故又稱他為梓潼君。
后來在宋人葉夢德《崖下放言》中記載的故事中,將梓潼神完全納入了主管功名利祿的文昌神系列,而且由地方神一躍而成為全國的大神,自此梓潼神與文昌神合二為一。所以宋代以后祭祀的文昌神,不再是單一專指職掌科舉功名的文曲星神,而是包含了梓潼神在內。宋元時盛科舉,筆記小說中記載梓潼神顯靈的事不少,因此北宋時他有“圣文仁武考德圣烈王”封號,南宋建炎以來他又另封“仁文圣武孝德忠文王”,到元代仁宗延祜年間,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統管起人世的功名利祿,成為全國共祀的尊神。
揚州文昌閣。出于對文昌帝君的崇拜,各地興起建立祭祀文昌帝君的場所——文昌閣
宋元時代,文昌帝君已從地方神向科舉神演變,盡管在明弘洽及清康熙、雍正年間,政府曾下令禁祀文昌,但海內崇奉不衰。至嘉慶六年1801年,嘉慶皇帝特命重修京師地安門外文昌帝君廟以后,天下州縣幾乎處處建文昌宮,“今文昌之祀遍天下,隆重幾與文廟等。”到清代,為文昌帝君誕辰二月初三已成為一個節日,士人有文昌會的活動。
魁星本是一顆星辰的名字,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樞”。《說文解字》稱“魁,羹斗也”,明代學者趙宦光解釋說,斗首曰魁,所以魁引申為一切為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