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一度對這種問題十分撓頭,就連陳平和蕭何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到這個時候扶蘇好像意識到一個問題。
即便是再出名的歷史名相,現在可能也趕不上自己的見識。
作為在前世接受過大學教育的理科生。
扶蘇的見識要超越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總和。
韓信和蕭何現在能給自己帶來的只有是維持現有大秦帝國體制穩定向前運轉。
但是如果解決一些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問題,這兩個人有些力不從心。
對于他們來講根本就是無力考慮那么遠,也根本不懂皇帝提出的一些問題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像前幾個月扶蘇進行的農業體制改革,以韓信蕭何和陳平看來這個農業體制改革就是威脅統治根本的政策。
可是現在看來全國不僅沒有發生一起動亂,反而糧食產量提升不止一個檔次,達到大豐收。
所以他倆有的時候也弄不清自己的皇帝到底有多少智慧。
對于各地方統治松散地方豪強腐化官員,把持當地經濟的這種情況,扶蘇覺得自己暫時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
原因很簡單,他在自己前世的那個時代,那些大人物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扶蘇認為要想徹底把這個情況搞定,他一定要進行更為深層次的改革。
包括整個全國政治體制的革新,就像他最早認為的君主立憲。
全國范圍的市場經濟,以及對大秦國民人身自由的全面放開。
思來想去,扶蘇好像想明白一件事。
之所以還會產生那些地方,好像就是因為自己現在的生產力還不夠高。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不夠發達。
如果自己是個發達國家,所有人都過上富足的生活,那么地方豪強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想明白這件事以后,扶蘇仿佛醍醐灌頂一般。
他又把自己的關注重心放到怎樣提升全國生產力。
他覺得提升全民的生活水準,就會打擊那些地方豪強。
試想每一個百姓都生活在幸福當中,每一個百姓都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那么這些地方豪強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嗎。
他們的存在就是壟斷和霸占地方資源。
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自己的高生活水準。
其本質還是大秦帝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扶蘇每日愁眉苦臉,和手下的文武百官探討這些高深的問題。
但他不知道的是,文武百官實際上認為這些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他們對扶蘇那種瘋狂追求完美的態度感到十分不解。
因為在這些官員們看來,大秦帝國現在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而且四海生平,周圍的幾個國家都異常平穩,沒有什么威脅。
這種情況下,皇帝卻總是感覺不滿意。
隔三差五的就要推出一個新的政策,讓這些官員每天疲于應付。
這讓這些官員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的皇帝是不是真的是真神下凡。
扶蘇這一天在早朝上,突然想起和匈奴的通商口岸云中郡。
他在那里建立一個新的貿易城鎮口岸。
長城也打開新的通道。
現在大秦帝國范圍之內,很多商人都知道來自匈奴的馬匹和牛羊質量上乘。
這都是與匈奴進行貿易后得到的。
現在的匈奴國異常平靜。
他們同樣享受著大秦國的興盛與發達。
那些匈奴人甚至在長城以北距離貿易口岸最近的地方開始興建城市。
很多匈奴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