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空間內,韓元并不知道遠在島國發生的事情。
他也沒空管這些,制備磁頭感應區的合金材料剛剛已經處理好了,他現在正在將其倒入模具中冷卻成型。
成型后的磁頭被取出來,經過車床進行打磨加工,最終變成了一個個的類似鑰匙一樣的東西。
但這還是粗加工,真正的磁頭感應區非常復雜。
處理好后的粗制品還需要再進行刻線、挖槽、退火、鍍磁、布線、設置磁感應區、設置熱障區等一系列復雜的操作。
花費了整整兩天半的時間。
當最后在磁頭感應區上鍍上一層作為潤滑和保護作用的聚四氟乙烯類后,寫入磁頭零件的加工工作算才完成。
復雜程度之高,可以說是韓元造過的單個零件中最高的。
這還僅僅是一個寫入磁感應區零件,還有讀取磁感應區零件呢。
而一塊磁盤上需要兩個寫入磁頭和兩個讀取磁頭,十塊磁盤,一共是四十個磁頭。
按照兩天一個的制造速度,他需要整整八十天才能將這些東西弄出來。
想到這,韓元就忍不住一陣一陣的倒吸冷氣,八十天,快三個月了。
真要將時間耗費到這個上面,后面就不用玩了。
翻了一下中間商城后,韓元才放松下來。
得虧商城升級了一次,里面有成型后的材料兌換,不然就真的慘了。
在檢測過寫入磁頭和讀取磁頭都沒問題后,韓元花費了接近四千積分,兌換出來十九只寫入磁頭和讀取磁頭。
一只磁頭平均一百積分,還不到小拇指大小,是他兌換過的最貴的東西了。
得虧以前的積分沒怎么使用,都留下來了,不然積分不夠也是個慘。
處理好磁頭后,剩下的就是組裝了。
寫入、讀取磁頭同部署在同一塊磁頭支架上,只不過兩者是分開的,各自有各自的走線。
而磁頭支架后面是一個金屬盒,盒子里面有著一個小型的音圈馬達和一塊磁鐵。
磁頭支架尾部有著細密的齒輪結構,正好可以和音圈馬達咬合。
‘音圈馬達’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并可以實現直線型及有限擺角運動。
利用這個,韓元是模擬的現代話的硬盤。
磁盤固定,只能轉動,而通過這種裝置來調節磁頭感應區的位置,可以讓磁頭調整角度遍及整塊磁盤,從而實現高速讀取。
磁頭、支架、磁盤都制造出來后,存儲器的組裝是很簡單的。
用鋁合金制造的厚壁管道當做磁盤的支撐結構,磁盤中預留出來的圓孔就是用來固定的。
管道后連接作著一個電動機,旋轉的動力。
而組裝好的磁頭,支架固定在另外一根合金柱上,寫入磁頭和讀取磁頭則斜著安置在磁盤兩側。
如此一來,當磁盤旋轉起來的時候,配合音圈馬達做出不同的擺角調整位置,能夠讓磁頭在磁盤表面不同的地方都寫入數據,大大的提升了磁盤的利用率。
將磁存儲工具組裝起來后,韓元還特意用透明玻璃制造了一個防護罩,將整套磁存儲設備保護起來,防止里面落入灰塵雜質影響壽命。
從外觀上看,玻璃中豎立著的磁存儲器,就像博物館里面的保存良好的古董一樣,完全沒有現代化的科技感。
對于這個,韓元也沒辦法。
他掌握的科技對比其正常的人類社會來說其實是殘缺的,有些科技比人類還高,但有些科技卻遠遠不如。
而更關鍵的,其實還是勞動力不夠。
一個人的情況下,外觀這種東西,自然就被他免去了,制造出來的設備,只要能穩定耐用就足夠了。
上午將磁存儲器制備好后,下午韓元并沒有接著制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