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剿滅小袁營固然有小袁營領袖袁時中特有的一些問題。
比如曾與李自成聯兵的小袁營在農民軍第二次攻開封前竟不顧大局的突然離去(此戰(zhàn)農民軍失利,李自成也瞎了一只眼睛),比如袁時中本人一直和大明政府不斷的眉來眼去,比如袁時中在其覆滅前竟將李自成派去想要再次聯營的人給干了,等等。
當然,這些事也不完全都是袁時中的問題,李自成一直把袁時中當部屬一樣呼來喝去及不斷把小袁營當炮灰來使用也有很大責任。
不管如何,李自成與袁時中之間的怨恨是有的,也比較深,但也并沒深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李平覺得更深層次的還應該是李自成戰(zhàn)略重心開始全面轉向北方,不然李自成沒必要非得把在他北面上千里遠的小袁營給弄死。
這應該也是李自成幾個月來在湖廣全面收縮的主因。
李平的猜測并沒有錯,而且除他做為穿越者提前知道的歷史外,很多跡象也印證了他的猜測。
整個李自成的部隊在完成對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兼并后很快就開始了全面向北,其部隊不僅完全退出了漢陽并只龜縮在漢川一帶,兵力也非常稀少。
甚至在整個原承天府地區(qū)的農民軍最高將領也只是一個鮮少有人聽說過的叫白旺的人,而漢川守將則干脆就是更名不見經傳的明軍降人謝應龍,一個在去年還是明軍將領家丁的人。
不過,李自成的這一戰(zhàn)略選擇可不是隨便做出的,更不是不自量力的癡心妄想,而是慎重選擇的結果。
在襄陽建立政權后,李自成集團內部的政治野心自然開始爆漲,并很快對未來產生了3種意見。
分別是牛金星主張的先取河北再直搗京師,禮政府侍郎楊永裕主張的先取金陵南京、截斷南北漕運、坐困京師然后乘機北伐,以及兵政府從事顧君恩的先取關中、再攻山西、爾后進攻北京。
顧君恩認為“金陵勢居下流,雖濟大事,其策失之緩。直揭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國立業(yè),然后旁掠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師,庶幾進有可攻,退有可守,方為全策”。
顧君恩的這個意見充分考慮到了當前天下的形勢特點以及李自成軍隊自身的實際情況。
因為此時大明朝廷一方的重兵集團已經只有三個了,分別的吳三桂的關寧軍、三邊總督孫傳庭控制和新訓練的軍隊以及左良玉的軍隊。
這其中,吳三桂的關寧軍要防備越來越強大的清軍早已自顧不暇而不可能被調入內地,左良玉的軍隊兵力雖最多卻也最為虛弱并不堪一擊。
而只有孫傳庭的軍隊既敢戰(zhàn)又有數量,還直接對李自成構成強大威脅。
顧君恩認為如果李自成先取北京或南京,目前在陜西極具進攻意識和戰(zhàn)略才能的孫傳庭一定會從側后攻擊他們,使他們腹背受敵。
但先攻關中就不一樣了,進可攻退可守,尤其關中還是李自成農民軍的興起地,有較好的百姓基礎。而在湖廣和江西的左良玉為保存實力則大概率并不會從側后攻擊他們。
最終李自成采納了顧君恩的意見,同時也意味著他要首先也必須干掉又被大明朝廷加督了湖廣和四川軍務的孫傳庭。
可以說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湖廣只留輕兵和沒什么名氣的將領也說明了李自成對這一目標艱難性的認知。
他必須集中全力!
如此,一直跟大明眉來眼去的小袁營就只能要么歸順要么亡了,李自成必須掃清與孫傳庭大戰(zhàn)前的一切其他障礙。
最終,明末的另類小袁營有如曇花一現迅速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甚至后世的人們對小袁營的編制組成等等具體情況竟幾乎完全無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