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后,兩把造型別致的大號鳥銃在李平的軍營中開始了秘密測試。
這兩把既像又不像大號鳥銃的火繩槍均來自漢川的農民軍謝應龍部。
但其實不用測試,李平和宋寶來僅憑外觀就已經知道這兩把應該叫做魯密銃的火繩槍是優于他們的鳥銃的。
更長的銃管、精致的做工和質量上乘的火藥足以賦予魯密銃更高的槍口初速和射程。
李平部隊裝備的鳥銃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進,但主要集中在質量穩定和人機工程上,基本構造和大小與明軍普遍裝備的鳥銃總體相差并不大。
即銃管三尺、裝藥三錢和鉛彈三錢。
而且使用的火藥也沒有進行配比和制造工藝上的大變,只是保證了讓雜質更少。
這讓他們的鳥銃優勢主要在于炸膛率極低和可以把槍口動能全都穩定在普通鳥銃1750—2046焦耳的上限。
而魯密銃的銃管卻有4尺5寸,裝藥也達到了四錢,當然全銃的重量也更大,但整槍的威力也因此得到了本質性的提高。
測試結果也很快證實了這一點。
這兩把魯密銃的穿甲距離(垂直擊穿3甲葉)均接近50米,對無甲目標的有效殺傷(可殺死)距離則輕松超過了120米,預估槍口動能超過2400焦耳,威力明顯優于普通鳥銃。
米現在已經是保障營內部普遍使用的一種長度單位,其被推廣和強制使用完全來自于宋寶來的堅持,因為便于他將各種數據與腦袋里的現代知識進行對比,也更方便。
就比如現在。
而米的長度能夠被大致確定也很讓人慨嘆。
它居然是宋寶來早上站直身體時肚臍眼到地面的高度,宋寶來在前一個世界曾經無意間發現了這一巧合,這個世界里他覺得自己的身高和體貌與原來都差不多,就直接拿來用了。
至于可能存在的誤差,應該不會太大,也可以容忍。
看到不出意外的測試結果,李平和宋寶來的心中都充滿了五味雜陳。
他們一直以為自己這一方的最大優勢就是作弊來的科技樹,完全可以憑借器械之優虐別人,但沒想到卻反過來被別人給虐了。
當雙方的訓練水平和作戰意志都相差不大的時候,武器裝備的優劣當然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作用。
“這東西不光打得遠,威力大,質量也是少見的好。很難想像大明竟然會有這玩意,估計不比此時的歐洲差。”測試完成后把玩并研究著魯密銃扳機的宋寶來說。
魯密銃相較于鳥銃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改進就是扳機。
它的扳機和機軌分別用銅和鋼片制成,厚若銅錢,并在貼近發機處安置了一個3.33厘米長的小鋼片,以增加彈性,使扳機能夠捏之則落,射畢彈起,具有較好的回彈性。
“土耳其人的火槍技術在這個時候還是不弱的!”李平跟著把玩起另一把魯密銃的扳機慨嘆道。
他們已經知道這東西是明朝杰出的火器家趙士楨在幾十年前(1598年)依據魯密國(土耳其)所進貢的火繩槍并直接請教其使者朵思麻改進而來,并因而得名魯密銃,然后很快在《武備志》中留下來了“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的記載。
此時的魯密銃和同時期歐洲相比,的確一點都不落后。
只是由于魯密銃制成的時間還不足五十年,且工藝較為復雜,因而制成的數量不多,流傳也很不普遍。
“我查到了一條記載,說是徐光啟在天啟元年的一次上奏(1621年二月十七日)中說,他在組織明軍訓練時,曾領取2000支魯密銃,經過幾個月的使用,只有幾支損壞,其余都完好如初。從這兩支魯密銃的工藝看,應該不假。”宋寶來再次欽佩起來。
搞技術的他更清楚這個時代能夠做到如此是多么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