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李平冒險把軍陣推近到距敵不足一千米(實際在八到九百米)的主要原因。
雖說這種質量的實心彈通常可以貫穿二十列步兵,但歷史上實心彈貫穿步兵有記載的紀錄也才是26列,死傷幾十人。
而他們的射向畢竟是斜線,炮彈運動距離實際要超過一千米,為保證炮彈動能不嚴重衰減,不得不把應該小于10°的火炮射角調整的略高一些。
完美的低平彈道自然也就打不出來了!
因而這個結果真的也還好。
果然,又等了幾十秒才開始的其它中型前裝炮接續發射結果雖然有了較大改觀,但還是不穩定。
打出的彈道仍然有很多不理想。
但第二輪開火就明顯不一樣了,絕大部分炮彈要么直接打在第一排敵人的身上,要么在只距第一排敵人三十米以內落地然后開始彈跳。
張獻忠的大軍中開始不斷出現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斜線型缺口,到處都是殘肢在飛舞,到處都是慘叫,到處都是恐懼的嘶喊。
但奇怪的是,李平的炮兵雖然裝填很快,但十二門中型前裝炮畢竟不是輕型小炮,也不是弗朗機炮,它們每輪射擊之間畢竟還是有很大間隔的。
并且為了防止火炮過熱和有殘余火星而堅持在每次射擊后蘸濕清膛,射擊被嚴格限制在了每分鐘不超過二發(不蘸濕清膛的情況下實施危險的爆發裝填最高可達四發)。
再加上這些炮沒有左右方向調節,哪怕是微微調整一下射擊方向也需要步兵幫忙抬動沉重的火炮,又讓射擊頻率進一步下降。
可就是這樣,他們打出六輪炮并用了差不多五分鐘時間后,張獻忠的大軍居然還沒有做出反應,只是出現了嚴重混亂。
六輪共七十二炮,還炮炮可以彈無虛發,當然想虛發也很難。
參加開火的只有那十二門中型前裝炮,另外二十四門炮都射程不足。
輕型前裝炮雖然最大射程勉強也能達到,但必須曲射,殺傷力非常有限。并且就是可以達到低平射擊距離,其炮彈因重量問題也基本不能產生跳彈,此時開火的意義很低。
(這是國外的使用經驗,跳彈的產生與炮彈的重量有很大關系,輕型炮基本打不出跳彈。)
不過這打出的七十二炮就算每炮平均只能造成十人傷亡,那也是死傷七百二十人!
然后還是基本只對著一個大概的地方打,張獻忠軍陣靠右(東邊)的那個大約黃金分割點處。
拿破侖撕開對方防線的關鍵不僅在于使用火炮,還在于集中火炮打一個地方。
這誰受的了啊!
挨打的那片張獻忠軍陣基本已經瘋了,到處是哀嚎,到處是東倒西歪。很多人開始轉身而跑,然后又遭到后面督戰隊的屠殺。
其他地方能看到那處慘狀的張獻忠官兵也個個臉色發白,很多地方也出現了混亂。
不過這倒也不全怪張獻忠反應慢,因為張獻忠本人也在驚魂未定。
這位梟雄差點在第二輪炮擊中喪命。
張獻忠是個膽子很大的人,當然也是個有些莽撞和自命不凡的人,不然歷史上的他也不會草率的只帶著七八個隨從就近距離去觀察清軍,并被清軍的一支重箭(射程有限的重型箭支)斃命。
這一次,他以十萬人迎擊李平一萬人,行事上自然更不可能謹慎。
為了親眼好好看看李平的軍隊,張獻忠雖然沒站在第一排,沒有穿戴鮮艷和舉大旗來暴露自己,也沒有在大軍的居中,但也是站到了最前列。
結果好巧不巧的是,當然也不能算意外,李平炮兵的第一輪試射就是朝著張獻忠所在位置的附近打的,只是先故意偏了一些。
然后第二輪炮擊的首發炮彈就直接打在他們這一群仍在發著懵的騎著馬的人身上,并直接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