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代社會交通便利,沒鹽的地區,把鹽從別處運來當天即達,便利的很。最最主要的是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高,鹽的產量高,利潤薄了。
而時下要把鹽業由專營改為私營不太現實,一放開估計立馬就亂套了,沒準一兩金都不一定能買到一兩鹽。
而且現在呂博承的二十萬大軍還得靠楚州的鹽稅來養軍。
而交通不便的情況,蘇青媖現在也解決不了。
哪怕他們徐州不缺鐵了,也不能搞個火車出來。再說現在各個地方各政權割據,有想法也什么都做不了。
那就只能提高鹽的產量了。
產量提高了,吃鹽難的問題就能得到較大的改善。而且產量高了,鹽稅也能多收點。
蘇青媖讓項尚親自去鹽城呆了一個月,回來聽他說了一番鹽城的情況。
心里便有了數。
時下有各種鹽,海鹽,井鹽,巖鹽,湖鹽。而海鹽要占一半以上的產量。
而時下海鹽的出鹽法,還是煮鹽法。
在歷史長河里,一直延用煮鹽法。
明代的《天工開物》里還記載了得海鹽的方法:“無雨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于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并掃起淋煎。”
煮鹽不是簡單的,把海水舀上來放到大鍋里面煮了就得了。
不是。
首先要在前一天晚上,把一些松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谷桿,或是茅草之類。等夜里霧氣升騰,這些松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后把這些帶著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海鹽。
而煮鹽法又叫熬鹽,熬波。
可見到了明朝,海鹽還是靠熬煮法。
但到了現代,已不再用煮鹽法而是用曬鹽法了。
曬鹽法比煮鹽法,更環保經濟,更節省燃料節省人力,成本更低,且產量更大。
有更好的方法能得到更多的鹽,為什么不用?
蘇青媖自然也是要拿來用的。產量高,就代表利潤更大,鹽稅豐足。而利潤大,還節省人力人工,錢不僅不少反增,為什么不換曬鹽法?
古代不管哪種鹽,得鹽都是需要燃薪熬鹽的,鹽工極為辛苦。且鹽工一直被認為是賤業。唐朝時還因為找不到充足的鹽工,多以刑徒充之。
沒人愿意干。可見其辛苦程度。
蘇青媖把曬鹽法詳細地記錄下來,交與呂博承和許湯過目,那二人如獲至寶。
許湯轉頭就吩咐鹽城各個鹽場直接棄煮鹽法不用,而直接改曬鹽法。
初時,大家還半信半疑,煮鹽法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而這曬鹽法,聞所未聞。
要是失敗了,將嚴重影響數萬鹽工們的收入。
但沒人敢反對。
一是呂博承武力值太強大,他只要是娘子說的,都奉為圭臬。他自個的娘子難道還能害他?不信娘子的話要信誰的?
二是許湯手段太過強硬,現在楚州官場大家不敢不聽他的。
兩個大佬下的令,敢不聽?有幾條命敢去跟大佬做對?
曬鹽法得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