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不堪其擾的各方考察團
市、縣調研組離開后,大概一周的時間,藍市日報頭版倒頭條位置,發表了通訊員文章《農村走向繁榮不是夢濱??h鄉鎮企業起步發展紀實》。
文章寫到,“在美麗的渤海灣畔,有我市最南端的濱??h,背靠藍市、遠望燕薊,是發展工業經濟的最佳地帶,然而這個縣域起步向工業領域邁進時,歷史的車輪已經到了20世紀90年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時,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的農民開始自問,我們一直很勤勞,但一直很貧困,這到底是為什么?”
然后文章分三個段落報道了濱海縣鄉鎮企業發展的紀實,第一部分“潮涌渤海灣”,敘述了濱??h鄉鎮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各種數據,有產值、有增速,估計是縣鄉企局統計報表里摘過來的;第二部分“領先一步的南陳村”,記敘了南陳村利民機修廠崛起的故事;第三部分“走向繁榮不是夢”,對濱海縣鄉鎮企業發展作了結論性的評價,“每一次歷史的選擇,都將拓展一片新的天地,南陳村利民機械修理廠用短短半年時間快速崛起,兩個月實現產值1800多萬元,實現利稅480多萬元,能創造這樣的奇跡,其原因也許正如該公司副總陳立東說的,他們是在振興工業、產業報國?!?
終于,出名了,人怕那啥、豬怕壯。眾人看到報紙,一陣子興奮,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報紙發表的第二天,鎮里就組織了學習考察團,由鎮府高官董建國帶隊,蔣國才任副領隊,鎮里十幾家鄉鎮企業負責人,各村的支書,還有幾家小有規模的村辦企業負責人為成員。陳樹志迎難而上,帶領董建國一行看站牌、進車間,又到食堂座談,中午邊吃邊談,白瓶四特酒干下去好幾箱子。
下周來了兩波,都是濱??h某某鎮的鄉鎮企業考察團,鎮里還是董建國出面,帶著考察團,基本還是這個套路,陳樹志意氣風發,終于享受到了眾星捧月的感覺。
轉眼就是1994年,元旦剛過,地上已經鋪了一層厚厚的雪,車間的鍋爐開啟了風機。然而就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季節,陳樹志又接到鎮里電話,臨近縣的縣府副高官帶隊的考察團要過來,濱海縣府副高官和鎮里領導們都要過來陪同。陳樹志有點煩了,大雪滔天的,不叫人消停,趕忙告訴食堂,準備好酒好菜。
快進臘月的時候,薊市臨近藍市的寧縣考察團又來了,陳樹志叨咕,這是過年了沒地方去,來這里蹭吃喝嗎?
這樣的活動,一直搞到2月初,快小年的時候,陳樹志做了統計,縣里過來6波,外縣的有縣級領導帶隊,還有某鎮高官帶隊大小13波,薊市1波,連前帶后一共20波,幾乎是兩天一波,有的時候一天兩波,一共接待了5位縣府副高官,鎮級領導五六十號,村支書級別的估計有150來人,鄉鎮企業負責人60多個。
這個時代,吃喝接待費用還不高,一桌大魚大肉管夠,葷素炒幾個硬菜,擺上花生米、拍黃瓜,再放一鍋丸子湯,就說得過去,倆來月招待費才花了不到兩萬。
其實還有收獲,起碼有十來家企業,主動來這里訂購配件和委托加工修理業務。產生的利潤早就超過了接待費用。但是還是令人煩啊,車間里就反應,能不能少安排接待,你來我往,影響干活不說,也不安全啊。
就連陳樹志也煩了,總想拎著陳總經理一起應酬,陳總經理卻不上他的當。
陳爸干啥呢?這會兒,他盯上了鎮里廢棄的化肥廠。
這處廢棄的化肥廠,始建于六十年代初期,就叫孫集鎮磷肥廠,生產了十幾年,國外的化肥一進來,這個小化肥廠就關了。
廠址還在,辦公區已經破敗不堪,老陳盯上的是那些廢棄的設備,水塔、硫酸儲罐、礦粉料倉、反應釜、過濾器,蒸餾塔、廢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