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總結出來的兵法,是經過實戰檢驗的。
他們人數少又準備去嶺南,最適合練習鴛鴦陣。
兩百人分成十六個班還剩下八個人,文易就挑選了八個人單獨組成一個班作為自己的親衛。
那天舍身救馬虎子的少年他也打聽到了,是個叫小鼠的孤兒,被他提拔成為親衛班的班長。
排長和班長人選是他自己決定的,這件事情他不可能讓別人插手。選取的都是比較強壯或者比較機靈對他又忠心的人擔任。
石頭、小樹、馬虎子等人全都成了班排長。
軍隊組建完成后第一件事情不是訓練,而是進行一定的改造,讓大家看起來更加像是一個集體。
不過改造別人就先要改造自己,他決定先從頭改造自己,字面意義上的從‘頭’開始。
“把頭發剪短和過去做個告別,從此開始新的人生,所有人都要剪。”
不少人都面露遲疑,祖祖輩輩都留這樣的發型,要剪掉還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但也有很多人站出來支持他,尤其是以少年居多。
這也符合文易的預期,年輕人更容易打破世俗成見接受新事物。
很多人都以為古人很重視頭發,視剪發為不孝。
證據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
古代還有個刑罰叫髡刑,就是剪頭發。還有曹操用割發代替砍頭……
事實上根本就不是這樣的,古人沒有那么迂腐。
他們很清楚“身體發膚”這句話是勸告大家珍惜生命的,而不是要求大家不能理發。
而且理發這門手藝自古以來就存在,是七十二行中的一種。
漢朝時期就已經有專門修理頭發的職業了,而且最早請人修理頭發的都是有錢人。
兩晉南北朝時期才在民間普及,但窮苦百姓更多的還是自己剪。
宋朝時期各種專門的理發工具已經比較齊全了,還制定了統一的“理發需知”作為行業規則。
這個規則被完整的記錄在了《永樂大典》里。
古人留長發的原因是大家都留,他們不留顯得另類,而不是什么孝不孝的。
到滿清搞出“留發不留頭”,頭發的重要性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東晉時期理發已經開始在民間普及,文人士大夫一樣理發。
文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會在乎了。而身為流民,他們也沒資格在乎這個。
所以文易并不怕他們不剪頭。
剪頭發可不是他心血來潮而是早就有這個打算,前世習慣了短發的他實在受不了一頭長發。
尤其是在沒有洗頭膏的情況下……那種感覺在他看來就是地獄級噩夢。
而且統一的扮相能增加團體意識,形成認同感和親切感,增強隊伍的向心力。
現在他沒有條件搞統一的制服,但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短發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在他的強制要求下,大家半推半就的把頭發剪成了板寸。
接下來才是軍事訓練,第一項就是站隊列。
大家亂哄哄的一團半天都沒站好,文易就祭出了殺手锏。
野豬肉還剩下一扇沒吃完,砍下半扇就在訓練場地旁邊煮了起來。
“看到這一鍋肉了嗎?什么時候大家記住自己的位置,把隊列站好了,咱們什么時候吃肉。”
事實證明,肉不光能填飽肚子還能加智商。效果立竿見影,大家馬上就像換了個人。
剛才還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現在也和打了雞血一樣亢奮,剛才記不住的位置現在記住了。
練了幾十遍還和放羊一樣的隊列,馬上變的像模像樣起來。
除此之外文易還對訓練表現突出的人給予了特殊獎勵:“誰的表現好我就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