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里的事情。
當知道薛大元會留下幫他一段時間,就當場答應了下來。
之后文易就把大家召集過來,當眾宣布了這件事情。
其他人也很驚訝,但對文易的決定不敢有任何的質疑。
肖柏山也確實有能力,一上任就快刀斬亂麻,解決了好幾個難題。
先是對流民營的人進行了統計錄入戶籍,然后要求男人全部剃成短發,組織所有人學習《閬湖行為規范》。
最后把這些人全部打散分成十個村莊安置在縣城周圍,每個村莊六百人。
作為南遷的獎勵,衙門統一給這些人蓋房子、分發土地、農具種子等必要的工具。
有獎就有罰,他實行了連坐法。
流民五戶為一伍,一人犯法全伍受罰,如果主動把犯罪的人交出來則視為立功還會給獎賞。
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檢舉揭發別人的犯罪行為,允許搬到縣城居住。
一套組合拳下來把這六千流民治理的服服貼貼,文易都覺得自己受益良多。
至于連坐法……在前世被貶低斥責為惡法,曾經文易也是這么認為的。
可等穿越到這個時代,了解這個時代的真實情況之后才知道,商鞅是多么的高明。
連坐法確實會讓一些無辜的人受到牽連,但也讓犯罪率直線下降,破案率也有了提高。
正所謂亂世當用重典,這些剛遷來的流民誰也不知道他們的秉性如何,必須要用嚴苛的規矩來約束他們。
等他們穩定下來之后,再看情況決定是否廢除連坐法。
安頓好流民之后他又開始對俚人動手。
一萬五千名俚人,同樣被打散重新組成十個村落,分散安置在縣城周圍。
同樣的分發房屋、土地、農具種子,同樣的連坐法。
不同的是這些俚人不是自由民,而是閬湖的奴隸。想要獲得自由民的身份,必須按照之前的約定把城墻修好。
只是他們不用和現在一樣每天都過來了,而是分村輪流來。
每次五個村的青壯來干活,做十天工可以回村休息十天,換另外五個村的青壯過來。
對此肖柏山給出的解釋是:“俚人一萬五千人有五分之一是老人和孩子,還有幾千名婦人,他們對修筑城墻起到的作用有限。”
“讓他們在戰俘營閑著即浪費糧食又浪費人力,時間長了還容易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不若把他們分散安置在縣城周邊,給他們土地和農具種子,讓他們自力更生。”
“修筑城墻的工作用不了那么多人,每次來兩千多青壯干活就足夠了,人再多效率也不會提高太多。”
“讓一半的青壯過來干活,另一半留在自己村子可以幫家里耕田。十天輪換一次,既能保證修筑城墻的速度,又不耽誤他們干農活。”
“等到城墻修好,這些俚人有了新家有了土地和莊稼,就不舍的離開了,只會留下當我們的順民。”
薛大元問道:“你就不怕他們趁機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