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難事。”
“不過信確實要寫,待我寫一封信祝賀文先生大戰得勝,你親自送到林居士那里。”
杜子恭并沒有說他原本想賴賬之類的,他六月份才往東寧島送第一批流民,其實就是不想遵守協議。
前段時間他舌戰群雄,折服了道教所有分支,正式整合了道教各支,大家共尊他為道教教主。
他自然是志得意滿,對于文易這個指點他的人心情非常復雜。
不愿意在受制于人,甚至都不想承認受過對方的指點,他想擺脫對方,所以才故意晚一點送流民過去就是為了試探。
然而唐國一戰全殲燕國水師的消息傳來,他徹底清醒了。
那位文先生的手段遠超他的想象,對方能造就他很可能也有辦法毀滅他。
而且對方也沒有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只是讓他履行之前的協定,實在沒必要冒這個險和對方死磕。
所以他才改變了注意,繼續履行承諾。
不就是每年一萬流民嗎,現在他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教主,等這次講經說服了天子,他就是事實上的國師。
雖然皇帝是傀儡手中沒有多大的權力,但只要他能拿到國師的稱號,地位就會有質的變化,到時候區區一萬流民根本就不是事兒。
而且又不是一次性弄過去一萬流民,而是分成一年時間。
分開弄,并不顯眼。
孫泰并不知道師父的想法,真以為杜子恭算無遺策,對這個師父更加佩服。
除了杜子恭師徒,最關注唐國的莫過于謝安。
原因很簡單,自家大侄女很可能和一個唐國人野合了,還有了孩子。
這個消息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連親大哥都沒說。
實在不知道怎么開口。
那個女子到底是不是謝道韞,孩子是不是她的都還不知道。
如果真是她,哪個男人又是誰,在唐國是什么地位,為人如何……
如果對方的身份和才能都不足,他謝家將會成為笑柄,由不得他不慎重。
私下他一直在打聽唐國的情報,任何相關信息都不放過。
關于唐國的情報很多,可沒有一條能證實是真的,也沒有任何關于唐國具體信息的情報。
如果不是瓷器、琉璃、文字以及和百濟的糧食貿易,他都懷疑這個唐國是不是真的存在。
這次他終于得到了一個確切的消息,唐國全殲燕國水師,火燒燕國水師大營。
雖然不知道具體情況,但起碼知道了一點,唐國的實力很強。
如果那個男人在唐國的地位不低,謝家也不是不能承認這門婚事。
至于什么野合生子之類的,其實都是旁枝末節,身份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就等著對方現身了。
不知道為什么,謝安有種感覺自家侄女很快就會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