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于公。”謝道韞忽然有些不自然的道:“于私我也希望您稱王,這樣我就可以更容易獲得爹娘的諒解。”
文易心疼的道:“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經過她的這一番分析文易對此事也有了清晰的認識,現在確實是封王的最佳時機。
夫妻倆又談論了一些細節問題,然后文易做出了最終決定。
把呼呼大睡的小鯉交給謝道韞,文易起身去了前殿,挨個召見了在島上的文武大臣。
雖然他已經做出決定,但還是要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私下和高層達成共識。
這樣他的稱王之路才能順利進行。
得到準確消息的高層都非常興奮,私下開始籌備文易的稱王大典。
但表面上的功夫還是要做的,第二天眾臣再次上書請他稱王,他再次拒絕。
第三天早朝,眾人再次上奏請稱王。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人出現在光華殿,他們就是閬湖和晉安縣的使者。
“閬湖七千生民請國主稱王,此乃請表。”
“晉安縣三萬生民請國主稱王,此乃請表。”
所謂請表就是兩地主要官員聯名寫的奏書,他們的出現完全在情理之中。
這種關鍵時刻,但凡有資格的都會上書,沒有誰的奏折誰尷尬,肖柏山他們自然不會落在后面。
這已經是群臣第三次奏請了,按照規矩文易應該同意了。
他故作無奈的道:“你們真是……唉,我說的話都不管用了,就隨你們的意吧。”
群臣大喜,一起站出來行跪拜禮道:“臣等參見大王。”
封王大典就不用文易操心了,自有禮部的人操心,他只要老老實實當個工具人就可以了。
嚴格說起來稱王比立國要麻煩的多,立國下個命令就行了,規矩之類的也沒有那么多。
王是自古就存在的尊貴身份,有著傳承下來的固定規矩,比如禮服、依仗等都有嚴格要求。
就以文易的住處來說,以前只能稱為‘府’,裝飾之類的也就比普通人家豪華一點,其他的沒什么區別,稱王之后就是‘宮’了。
王宮的規格和普通權貴府邸又有不同,門口的石獅子都有特殊規格,其他的裝飾雕紋也都要改。
這個時候俘虜的那些工匠就有了用武之地,技術比較好的那一批被征用過來對王府進行了重新改造。
高手的手藝就是不一樣,石獅子變的栩栩如生,柱子上雕刻的花變的更精致,看上去多了藝術感。
當然,這些都是旁枝末節。
真正核心的還是服飾、印章等等。
他可以穿四爪龍袍,使用帶四爪龍的用具……所以劉大和那邊馬上就開爐燒制了許多帶龍紋的瓷器和玻璃送進王宮。
這些瓷器、玻璃的底部還多了一枚‘御’字標記,代表著這是王宮里的東西。
服飾也征用了最好的織娘進行制作,印章也找來了最好的石匠進行雕刻。
印章文易進行了改動,這里有必要說一下。
古代皇帝、皇后、太上皇、皇太后的印才能稱為‘璽’,其余人包括太子都只能稱為‘印’。
唐朝時期武則天嫌棄‘璽’和‘死’同音不吉利,就改成了‘寶’,唐中宗改回了璽,但李隆基登基后也覺的不吉利就繼續用‘寶’。
這個規矩就沿用了下去。
從那時候開始,玉璽上的字就從天子之璽變成了天子之寶。
文易是王他的印不能用‘璽’字,就取巧用了‘寶’字。
所以他的國王印上寫的是國王之寶,謝道韞的王后印上寫的是王后之寶。
嗯,這兩個印上的字都是謝道韞寫的,簡體字。
其他人雖然覺得奇怪,但見他態度堅決,也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