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安縣出來文易又去了閬湖,這是他第一個落腳之地,將來他要真當了皇帝,一準是龍興之地。
即便是他去東寧島建國,這里依然是治下最重要的地方。
唯一生產鋼鐵的地方,生產透明玻璃需要用到的水鎂石就是這里生產的,重要的陶瓷燒制地……
乘船一路逆流直上,水面上的船只比以前多了許多倍。
多是百姓的小船,偶爾有大船駛過,雖然沒有懸掛旗號但看形狀就知道是唐國的船。
進入藍溪河道,就開始有閬湖的戰船巡視,沒有特殊通行證的人是禁止駛入的。
為了保守秘密,到現在為止閬湖依然對外封閉。外面的人進不來,里面的人也不允許隨意外出。
這里的人大多數都不知道什么唐國,只知道這里的主人是文易,一年多前搬到外面去了,現在管理這里是文易手下的管事。
那塊被鑿掉的攔河石遺址處,后來修建有一座水寨,現在水寨比之前更加的牢固龐大。
得知主公文易回來,水寨上的人趕緊下來迎接。
文易沒有急著進去,而是在水寨里轉了轉,接見了把守營寨的將士們。
普通士兵他基本都不認識,因為這一年多閬湖又進了不少新人。
軍官大多都挺熟,都是最早隨他遷徙過來的流民,每一個他都能叫出名字。
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對一個勢力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
但這里的論資排輩是文易有意放縱的結果。
最早加入的那一批人對他更加忠心,這一點從他巡查營寨新老官兵的反應就能看的出來。
新人對他多是好奇,就沒有別的了。而那些老人見到他則非常激動,有些甚至都落淚了,這就是區別。
文易需要的是這些老人幫他守好閬湖這個老家。
有人要問了,會不會埋沒真正的人才?
不用擔心,閬湖有學校,是人才就好好讀書,優秀人才會被提拔去唐國。
別說有人不適合讀書之類的,那沒辦法。讀書考試是迄今為止人類能想到的最公平的選拔方式,沒有之一。
有人會認為讀書考試不公平,埋沒了個人的天賦。
但要真取消了讀書考試這個選拔標準,大多數人就會發現自己連踏上跑道的資格都沒有。
唐國那邊論資排輩現象就沒這么嚴重,中低層軍官基本都是后來加入者中的佼佼者,靠能力選拔上來的。
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們中間能力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就能邁入高級軍官行列。比如那個盧壑,文易就很看好。
但這里是閬湖,文易對這里唯一的要求就是穩,自然希望用更加忠心的老人。
所以很多制度沒辦法直接斷言好壞,就看怎么用。
過了水寨正式進入閬湖,藍溪的兩側已經變成一塊塊整齊的稻田,只是因為還是冬天沒有多少人勞作。
倒是有人在往稻田里放鴨子。
這自然也是文易弄出來的,前世稻鴨農法在某些地方可是很火的。
鴨子吃雜草但不吃稻苗,行走的時候會踩倒雜草卻不踩稻苗,是不是很神奇?只能說老天爺造物太有想象力了。
它們還會吃水里的害蟲,像是螞蟥之類的,都吃。
問問種水稻的老人就知道了,最怕的是什么?螞蟥。
那年代沒有下水用的膠皮防水衣,人赤腳在稻田里插秧除草,簡直就是喂螞蟥。
有些地方螞蟥多,一天下來腳都能咬腫。把鴨子放進去,就能有效的減少螞蟥的數量。
鴨糞能肥田,鴨子吃了蟲子和雜草能長的更好下蛋更多。
一個非常優秀的綜合種田法。
只是說實話,這個方法發明的太晚了,二十一世紀初才發明出來。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