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已經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插秧噴藥收割都是機械化,人甚至都不用下到水里去。
相比起來稻鴨農法就變得落后了,只能作為特色景點存在。
這就是在機械化的時代,發明了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雖然很有特色,但沒有推廣價值。
就好像是科幻小說里的戴森球,被戲稱為有能力制造出來的文明嫌落后不會去用,想用的沒能力造不出來。
前世這種發明還有很多,比如稻田養魚。
但現在是一千七百年前,稻鴨農法簡直不要太好用。
反正一經發明就受到了所有百姓的喜歡,鴨子成了家家戶戶的寶貝,誰家要是沒有一群鴨子都不好意思出門。
唐國最不缺的就是鴨子蛋。
現在他們發展時間還是太短,鴨子總體數量不足,等過幾年數量上來了,才是真正大規模收獲鴨子蛋和鴨子肉的時候。
嗯,鴨子羽毛也是好東西,可以做成羽絨服。
這些副產業也要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張勇的小本本上又多了幾行字。
到了鎮子里,大家已經得到消息,都來碼頭迎接。
走在前面的自然是劉伯,趙公望和閬湖總管張鴻和他錯開了半個身子。
雖然劉伯沒有擔任任何職務,但他的身份太特殊了,說見官大半級絕對沒問題。
張鴻是流民老人,今年三十多歲,能力一般勝在忠心。他真正的作用是當個工具人,平時都是劉伯和趙公望在出謀劃策。
文易先是和三人打招呼,然后又和后面跟著的一幫閬湖老人打招呼。他很感慨,那些老人也同樣很激動。
見此,文易干脆就拉著大家在鎮子門口找片空地兒,坐下來嘮起了家常。
說話的大多都是老人,這兩年遷過來的百姓都坐在外圍羨慕的看著,只有文易偶爾問話的時候他們才敢回答。
一直聊到中午才各自散去,文易邀請高層和自己一起吃了頓飯。
席間劉伯的婆娘也帶著兩個孩子過來給文易見禮,文易分別給了他們見面禮。
他原本的那個住宅自然還在,每天都有人打掃,到是一點都不荒涼。
后院水池里又多出了幾千條錦鯉,文易看著也覺得很高興,這錦鯉莫非真是氣運之物不成?
不過也只是這么想了一下并沒有當真。
反倒是覺得院子里也不住人了,留著一池子魚也沒什么意思。就叫人挑揀一些品相不錯的帶回島上,剩下的全部分給了大家。
當然,這一池子魚不可能全部撈完,除非抽水撒石灰,剩下的那些就任由它們繁衍吧。
隨后他又出去轉了一圈等天黑回去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去察看各個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