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這種人文易也算有了點心得,他添加的這一段話只闡述了兩個意思。
一科舉選官制度;二建立大同世界。
這兩條對于出身貧寒的讀書人來說簡直就是大殺器。
第一條是給他們公平當官的機會,第二條是古代讀書人的終極理想。
建立大同世界不能光喊口號,必須要有實際的施政方針。
文易根本就不用畫大餅,把唐國現(xiàn)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描述一遍就可以了。
學(xué)政體系、醫(yī)療體系、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對于追求大同世界的讀書人來說,就是無敵的大殺器。
看過文易的改動,郭吉廷也深感佩服,這么一改確實比之前他那種干巴巴的招攬更有說服力。
謄抄過之后,文易把信給了趙正志,讓他派人去見那四個目標人物。
但這件事情也給了文易一個啟示,受限于九品中正制懷才不遇的讀書人實在太多了。
自己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攬他們啊。
之前因為害怕暴露唐國的真實情況,對外嚴防死守,幾乎沒有透漏任何有用信息。
現(xiàn)在想想太過于保守了。
這么做固然可以保持神秘感,但也無法吸引人才投效。
完全可以把學(xué)政體系、醫(yī)療體系、科舉制度,乃至稅收制度等情報透露出去。
就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別國就算想學(xué)都沒有辦法。你讓東晉朝廷搞科舉試試,秒秒鐘改朝換代。
這么做固然會引起士族的敵視,可那又怎么樣?難道他不這么做士族就能高看唐國一眼不成?
他需要的是懷才不遇的讀書人,是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主義者們。
有了這些人的加入,唐國的最后一塊短板就能被補齊,底蘊快速夯實。
想到這里他就把趙正志找過來,讓他向外散步唐國的這些制度,炒作大同世界這個概念。
然后多加留意,看有哪些讀書人有意投效唐國,及時篩選把人送過來。
趙正志接到命令之后并沒有直接離開,而是給他匯報了一個情況:
“新遷徙來的人增多,打架斗毆事情頻發(fā),甚至出現(xiàn)了新村和舊村對峙的情況。”
文易皺眉道:“原因呢?有沒有人在背后指使?”
趙正志回道:“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人指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高句麗俘虜,他們性情野蠻好斗,一言不合就揮拳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