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煙
文易說這么多真正的核心就兩點,限制道士的數量和財產,宗教財產同樣繳納賦稅。
當然,作為方外之人還是有特權的,比如免除了徭役等。
眾人只聽他一口氣說這么多還這么詳細,就知道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對這些方法他們大致上也都是認同的。
至于會不會引起宗教的反彈,呵呵……給他們一百個膽子試試。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宗教敢公然對抗朝廷。
白蓮教、李弘、方臘的摩尼教等起義,其實就是假托宗教的農民起義活動。
中國宗教早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政權馴化了,真正宗教和世俗爭奪權力,還要看基教和綠教。
即便此時唐國還只是個小國,任何宗教都不敢試圖搶奪王權,否則會遭到整個華夏文明圈集體抵制。
前世明末清初基教在中國是有過一段輝煌的,很多官員都改信了基教。
滿清時期基教教皇覺得自己在中國的信徒夠多了,有能力影響朝廷了,就想憑借一封信對朝廷指手畫腳。
康熙直接下令禁絕基督教信仰,就只在北京保留一座教堂其余全部搗毀,幾十年傳教的成果毀于一旦。
教皇想象中的信徒起義并沒有發生,朝廷只是下了一道圣旨,說基教是邪神淫祀百姓就不信了。
之后大家又在文易制定的框架基礎上,進行了完善。
比如限制道觀的規模,村一級的小廟不能超過十個平方,鎮一級的就兩三間房子。
縣一級允許有正規的大殿和院子,州一級可以更豪華一些,道一級的才允許在名山大川建廟。
朝廷特批的宗教中心,才允許修建建筑群。
總之每一級都有嚴格的規定,就是防止宗教借機斂財。
之后朝廷組建了太卜寺,甘憲帶人制定的《宗教管理暫行規定》。文易以君主的身份發布命令,媽祖為正神享受國家祭祀。
印刷作坊連夜印刷媽祖經,免費發給家家戶戶。
正如薛大元之前所說的那樣,百姓們的日子好過了,恰好到了追求精神享受的時候。
宗教信仰就是最簡單,也是百姓最容易接觸到的精神生活。
媽祖雖然是個新神,但司職很符合大家的需求,又是國家承認的正神,那就信一信吧。
管不管用先不說,拜一拜也沒啥損失。
于是媽祖的信仰快速普及。
宗教最擅長的就是修造奇觀,為了盡快鞏固媽祖的信仰,文易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
命人在寧安碼頭修建了一座三十米高的媽祖坐像。
當然了,這個媽祖像是用石頭拼接出來的,并不是一體雕刻。
然后在石像外面包了一層厚厚的的銅殼,防止風化腐蝕之類的。
文易這么賣力推廣媽祖的信仰,并不是因為他是媽祖的信徒,而是有訴求的。
原因并沒有多復雜,他發現在同化各族的過程中,上手就用《華夏文明》有點生硬。
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其中表現最抵觸的是燕國的俘虜。他們認為自己是草原人,怎么就和你們中原人是同一個祖先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雙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異太大。
想讓他們直接就接受華夏文明的概念,很難。
只有宗教才能無視生活和文化習慣,把兩個不同的族群粘合到一起。
你信仰媽祖是嗎?我也信仰,那咱們都是媽祖的信徒。
有了這個認同,后面的事情就好說了。
媽祖是道家的天庭正神,你信仰媽祖總要認可道教吧?
道教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等他們接受了這一切,再把《華夏文明》拿出來,他們就比較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