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中新年過去,上班的第一天沉寂了數月的陳秀終于行動。
早朝,他上了一道奏折,一道厚厚的奏折。真的非常的厚,即便是用文言文書寫,也足足有六萬余字。
與其說是奏折,不如說是一本書。
他對唐國的政策和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并且和歷史上做了對比指出優缺點。
連文易看了都不得不說一聲寫的好。
很多改革的政策雖然是他提出來的,但他是站在歷史角度知道這么做比較好。
可為什么好、好在哪,這么做會產生什么連鎖反應,他自己了解的都不是很清楚。
陳秀的奏折替他解答了這個問題。
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改革不因人而廢,就必須要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
只有這樣才能把思想傳授給別人,培養出更多的改革人才。
只有這樣,唐國的臣子才能明白為什么要改革,將來國家又會往哪個方向走。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完全是文易一個人說了算。
他讓大家往哪走大家就往哪走,他不說話大家就不知道該怎么走了。
有了陳秀的奏折,就算他不在了,臣子們也知道向著哪個方向努力。
這份奏折還能作為教材使用,給所有的人學習,讓大家知道唐國改革的好處。
既可以從小就培養改革人才,也可以培養大家的忠誠。
文易也確實是這么做的,直接就把陳秀的奏折印刷成書籍,所有官員人手一本。
剩下的免費送給百姓。
看到這份奏折,原本對陳秀的能力還有所懷疑的人也徹底改變了想法。
這確實是個人才。
正如上面所說,以前他們也不知道唐國的改革該怎么進行下去,想提出意見又怕出錯,最后就全變成了應聲蟲。
文易讓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對于臣子個人來說也同樣不是好事。
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就變的可有可無了。
文易想用他們就用他們,不想用隨便找個人就能頂替他們。
陳秀的分析有助于他們系統的了解改革,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發展意見。
他們就可以從單純的應聲蟲,變成具有自己特色想法的官吏,最后變的不可替代。
對于百姓來說,幫助也非常大。
以前他們只知道在唐國日子過的好,卻并不是很清楚為什么好。
這份奏折告訴了他們原因,告訴他們為了讓百姓過的更好,國君文易做出了多少前所未有的改革。
以前他們只知道唐國好,知道大王好,卻不知道該如何保持住這種好日子。
畢竟文易總有死亡的一天,等他不在了怎么辦?
現在他們知道該怎么做了。
維護大王留下的‘法’,就能保住現在的好日子,至少不會壞到極致。
可以說,這份奏折對唐國上下所有人都有巨大的幫助。
陳秀這靠著這份奏折,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
之后他就一改之前的低調,奏折一道接著一道,全都是針對唐國現在體制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修補。
雖然不是大的改動,卻讓唐國的機制運轉的更加流暢,把很多問題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這次大調整差不多用了半年時間才結束。
這還不算完,或者說陳秀的大動作才剛剛開始。
這天核心大臣在光明殿開會的時候,他再次提出了一個策略。
“去年洛陽之戰后,桓溫開始積蓄實力準備復仇燕國。這一次必定是傾國之戰,需要的資源龐大到無法計算?!?
“但他注定無法得到晉國的支持,僅靠荊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