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書館的人成為第二批看到這本書的人。
不要小瞧印書館的工人,說他們是這個世界上讀書最多的群體之一,一點都不為過。
唐國從各地收集來的書籍,先經過弘文館謄抄注釋,然后就送到印書館大批量印刷。
每一本他們都讀過。
閱讀量上去了,鑒賞水平自然而然的就跟著提上去了。
讀過文易的這部書之后他們的心情非常的復雜,高興、激動、委屈、恍然大悟等等混雜在一起。
他們不知道這本書里的說法對不對,可他們愿意相信是對的,且愿意為了實現書里所描繪的世界而奮斗。
然后印書館暫停了其它所有的工作,把全部力量都用來印刷這本書。
十五萬字的書,三天半就完成了雕版制作,第四天成書就已經擺在了文易的桌案上。
他審閱一遍,確定沒有任何改動之后下令大批量印刷,他要讓唐國人手一本《權與責》。
第三批看到這本書的是薛大元、甘憲、莫俊、吳儀、陳秀、周啟這些高層。
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被震驚了。
莫俊、吳儀、陳秀、郭吉廷等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大驚失色彷徨不安,這本書大逆不道啊。
薛大元、古義、張鴻等出身低微的人激動的淚流滿面,大王還是那個大王,一心為民始終未變。
以周啟為代表的黃老派則歡喜的手舞足蹈,這本書大量引用了老莊思想。
尤其是‘天之道、人之道’更是被認為精髓中的精髓,是黃老學說上的重大突破,他們怎么可能不高興。
儒家學派的人心情復雜,這本書在很多地方對儒家推崇的倫理道德體系是一種顛覆。
但它也同樣引用了大量儒家思想,尤其是推崇孟子。且這本書也直言,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他們投奔唐國,不就是被大同世界這個目標所吸引的嗎?
如果唐國也用老一套的方法,他們來這里還有什么意義?
所以他們的心情是最復雜的,但總體上還是能接受的。
甘憲看完之后面無表情,但回家之后就準備把自己所有的書給燒了。他的家人一邊拖延,一邊去宮里找文易。
接到消息文易衣服都沒穿好,一路狂奔總算在最后關頭把書都搶了下來。
然后兩人徹夜長談,談《權與責》,談‘天道’,談‘人道’,談法,論古,暢想未來……
甘憲終于放棄了燒書的打算,但也發誓在沒有徹底參透《權與責》之前不會再寫一言。
文易心中松了口氣,不寫就不寫吧。
甘憲的研究是對之前法家思想的匯總和思辨,哪怕沒有任何新意,都是能夠傳世的巨著。
更何況他接受了文易的熏陶,雖然沒有做出巨大突破,但也提出了不少新意,燒掉就太可惜了。
看完這部書之后高層才終于明白,文易為啥總是說先培養一批屬于自己的人才,再出兵打天下。
如果他所謂的新人才就是書中所寫的那種,確實應該提前培養。
《權與責》所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第四批看到這部書的是中低級官吏,以及教書先生。
至此這本書徹底傳開,成為唐國討論最多的話題,凡是人群扎堆的地方,必然有人提這本書。
隨后關于這本書的解讀也越來越多,爭辯也逐漸變多。
文易再次出手,在國子監開設了一個班,遴選數十名年輕的學子,他親自授課專門講這本書。
之后這些學子會前往各地,傳播這本書的內容。
這個班只有五十名學子,然而每次開講房間里里外外都站滿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