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某處院落,一群人圍著一臺鐵疙瘩愁眉苦臉。
這個鐵疙瘩就是文易打造出來的蒸汽機,結構非常難簡單。
一個水箱,一個火爐,兩根銅管,一個閥門,單缸結構,后面帶一個大輪子。
水燒開后,蒸汽推動活塞做往復運動,帶動輪子轉動。
正常邏輯來說,找根皮帶把機器和動力輪連接在一起就可以了,然而事情往往不會那么簡單。
蒸汽機的制作技術并不復雜,難的是為了讓它實用化專門設計出來的配套設備。
比如,如何讓蒸汽的功率固定在一個穩定的區間,不會因為火大或者火小就受到影響。
比如,如何用變速箱解決動力輪轉動快慢的問題……
這些問題解決不了,蒸汽機就無法大規模的實用化。
文易知道蒸汽機的原理,也能手搓蒸汽機,但他不會造變速箱,也不知道如何穩定蒸汽機的功率。
他只能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并指明一個方向,至于如何實現……
“諸位,這些問題我實在不懂,就只能靠你們來解決了。”
一身油污的田順谷說道:“大王你就瞧好吧,早晚有一天我們會解決這個難題,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文易笑道:“有田道長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田順谷是杜子恭送來的二十三名人才之一,對機械特別感興趣,見到蒸汽機整個人都癡迷了。
聲稱要超越諸葛武侯,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文易就把后續研究工作交給了他,也算暫時把蒸汽機的事情告一段落了。
從博物院出來,他不禁搖頭。
越是現代化的工業,對體系的依賴就越嚴重。沒把蒸汽機造出來的時候,以為有了它就能拉開工業革命的大幕。
等真把蒸汽機打造出來,才發現這也缺那也沒有,大規模實用化依然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但體系這東西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完善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不過不管怎么說,蒸汽機是造出來了,接下來圍繞它打造一條生態鏈就可以了。
這比從零開始摸索出一條路來容易了無數倍,文易相信他手下的這些研究員,能把這個體系給建好。
……
剛回到王宮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侍者來報,樞密使柴犇和工部尚書張鴻求見。
不用問文易就猜到了他們的目的,十有八九是為了鐵。
果不其然,一見面柴犇就說道:“大王,離耳島的鐵礦已經開采,您看……”
文易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張鴻道:“離耳島那邊每年能產多少鋼鐵?”
張鴻道:“因為是半露天礦,開采比較容易,年產可以達到兩百噸。”
文易也忍不住露出一絲喜色:“品質如何?”
張鴻道:“優于大寶山鐵,劣于海南島鐵。”
這個結果在文易的意料之中,石碌鐵礦的品味可是亞洲最優,唯一可惜的是儲量太少才幾億噸。
“那就調撥一百噸優質鋼鐵給兵部,讓他們打造兵器。”
“是。”
柴犇高興的嘴巴都合不攏了,這可是一百噸鐵,一千五百斤的大炮都能鑄造一百三十門。
這是實打實的功績,回頭見了部下也有話說了。
文易最見不得他嘚瑟,道:“這就滿足了?”
“呂宋群島上面的寶貝可是多的很,鐵礦沒有一百也有八十,才找到一座就高興成這樣子了?”
柴犇還沒有說什么,張鴻就迫不及待的道:“大王此言當真?呂宋群島真的有這么多鐵礦?”
文易愣了一下才說道:“差不多吧,呂宋島金銀銅鐵礦產非常豐富,很多都是露天礦。”
“這么長時間你們才找到這一處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