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錢堃送上來的最終數據匯總,文易高興之余也是萬分感慨,接種工作終于完成了。
一年半,一百八十多萬人接種,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想想前世一年給十億人接種疫苗,還是每人兩針,簡直沒有辦法做對比。
不過不管怎么說總算是完成了。
接著文易又拿起另外一份報表看了起來,這是戶部的人口數據。
唐國總人口達到了二百一十七萬余,這個數據絕對非常的喜人。然而人口暴增并不意味著唐國眼下的硬實力增強了,反而降低了。
是不是很奇怪?人口增多了,怎么戰斗力反而變弱了?
這要看人口組成。
最近四年唐國增加了近百萬人口,其中大頭是從倭奴島、扶南以及南洋諸島抓捕購買的幼童和女子,數量超過三十五萬。
其次是新出生的人口,女子數量的增多加上醫療條件的改善,導致新生兒數量暴增,三年時間增加了四十余萬。
八十萬新增婦女兒童,是沒有辦法轉化成戰斗力的,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資源養活他們。
還好唐國實力雄厚,否則文易都要發愁如何養活他們了。所以才說人口增加了,唐國的國力反而變弱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唐國的潛力暴增。只要能養活他們,十幾年后硬實力會翻好幾番。
相對來說,這四年從中原遷徙來的人口反而不多,只有不到二十萬。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各國也知道了唐國的行動,加強了管控。
二是近幾年天下總體局勢趨于和平。秦國在休養生息,燕國在慕容恪的主持下也稍稍減輕了對百姓的壓榨。
人就是這樣,只要能活的下去就很少愿意離開故土,這加大了唐國吸收流民的難度。
不過文易對這個數據增長非常滿意,并繼續鼓勵生育,要求軍隊和商隊抓捕購買更多的女子兒童回來。
下一本是博物院的奏折,其實這個奏折就是做做樣子,這里的情況文易非常了解。
這兩年博物院并沒有搞出什么震驚世界的發明,主要在做兩件事情:一培養學生;二搞基礎研究。
學生代表著未來,而基礎則決定著理科能走多遠。
文易搞出來的技術看似改變了世界,但大多都是直接在空中建立了一座樓閣,對整個理科體系沒有多大幫助。
現在博物院正在做的基礎研究,則是在為理工學科奠基。等基礎打好了,科學家們才能在此之上搞出無數發明。
但重文輕理的風氣不是那么容易扭轉的,很多人對博物院都是有意見的,認為是在空耗國力。
文易只能用自己的威望壓制這些反對聲音,給博物院最好的科研環境。
不過他們也不是沒有任何成果,比如發明了溫度計和抽水機。這兩項發明也堵住了許多人的嘴巴,讓他們不好在貶低博物院。
溫度計的作用自不用提,直接關乎人命。
抽水機的作用也非常大,農業上可以用……當然,現在蒸汽機還屬于貴重物品百姓買不起。
但鹽場那邊可以用啊,制約曬鹽產量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把海水弄到鹽田里面去,畢竟鹽田的位置是高于海面的。
之前是借用畜力帶動翻車提水,效率感人。
有了抽水機效率得到質的提升,實現了鹽田不間斷周轉,產鹽量提升了數倍。
抽水機可以把海水輸送到更遠的地方,鹽城那邊又在遠離海面的地方開墾了更多的鹽田,又進一步增加了鹽的產量。
現在文易擔心的不是鹽不夠吃,而是太多了吃不完。畢竟現在總人口就那么點,對鹽的消耗量遠不如前世那么大。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等他統一了天下能把鹽價壓到歷史最低,讓所有百姓都能吃上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