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玄虛什么的,太爛太沒營養。
可真正了解過的人都知道,它其實是一款非常非常成功的節目。
它的受眾不是讀過書的人,而是沒有讀過書缺少常識的底層百姓。
很多在讀過書的人眼里就是常識小兒科的問題,在缺少常識的人眼里就是神秘未知的,走近科學就是幫助這個群體普及常識的節目。
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它破除了許多迷信,幫助了數以千萬計的人,為國家的掃盲科普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人的常識更差,需要一個途徑給他們進行科普。
在文易的指點下,博物學報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偶爾還會在上面介紹一些并不算秘密的小手藝之類的。
國子學報太過于高雅,唐國邸報太過于枯燥,博物學報的內容更實用更接地氣,自然最受廣大百姓喜歡。
言歸正傳。
通過三大報刊的刊載,唐國人基本都知道了勛爵法的情況。
分為勛和爵兩種,各分為九級,但不管哪一種都是非軍功不封。
勛更類似于秦漢的軍功爵,但實際特權遠遠沒有軍功爵大,幾乎都是榮譽上的好處,比如見官不拜之類的。
真正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兩個:一可以突破一定的土地限額不用交累進稅,二每一代都有一個人可以免費讀軍校。
至于免稅特權則完全沒有,但對此所有人都沒有意見,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擔憂。
免稅特權不只是律法上的禁區,也是所有唐國百姓的禁忌。
唐國的教育,從蒙學開始就在強調免稅特權會帶來的惡果,可以說人人交稅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真正掀起軒然大波的是爵位制,因為爵位制采取的居然是先秦時期的分封制度。
在唐國的教育里,把分封視為落后被淘汰的制度,重點寫了漢朝和西晉時期分封帶來的惡果。
現在唐國居然也要重啟分封,這不是明知道有火坑還要往里跳嗎?
不過還好,文易早就料到這一點,在報紙的最后刊登了一份地圖,上面只畫了亞洲的地形。
在這份地圖上面特別標注了‘不封之地’,顧名思義,就是不能用來封國的土地。
并且還強調了,如果誰的封地在‘不封之地’的范圍內,天下共誅之。
‘不封之地’的范圍很廣闊,以中原為中心,向北到達北海、向南到達中南半島。
向西到達大宛,包括了青藏高原等地方。
向東到達海邊,包括了朝鮮、庫頁島等航海要道。
東寧島自然也是不封之地,這是龍興之地封出去也沒誰敢要,除非想死全家了。
還有馬六甲海峽也屬于不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