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把責任全都歸咎于袁真還是有失偏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桓溫自己用人不當加戰略失誤。
但站在桓溫自己的立場上,是有資格痛恨袁真的。
這一世的豫州刺史是謝奕,不知道桓溫會不會派他打石門。如果派了,不知道他能不能打下來。
想到此處,文易說道:“說得好,還是武將軍思考的更細致更全面。兵法云,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什么叫天時?刮風下雨是天時,四季變化是天時,黃河枯水期也是天時。”
“你們剛才只考慮了地利和人和,卻忽略了天時。幸好這一仗的指揮官不是你們,否則還不出大問題?”
眾人羞愧的道:“臣等疏忽,請陛下息怒。”
武橫謙虛的道:“陛下謬贊了,我也是前幾天剛看過四瀆水期變化的記錄,才想到這一點。”
“您剛才只給了一盞茶時間考慮,實在太倉促了。如果多給大家一點時間,肯定都能想到這些。”
文易想想確實有道理,這才轉怒為笑道:“這么看來確實是我的不是,錯怪你們了。”
眾人哪敢接受他賠不是,連忙道:“陛下切莫如此,折煞臣等矣。”
事情就此揭過,文易繼續道:“桓溫軍的進攻路線,燕秦兩國的應對方法,咱們都有了推測,現在來說說我們該如何切入這場戰爭。”
說到這里他頓了一下又補充道:“嗯,我準備留下十萬軍隊鎮守國內,率三十萬軍前往中原。”
這次陳秀先回答道:“臣有兩策,一策穩扎穩打,一策稍顯冒進。”
文易驚訝不已,沒想到他這么短的時間就想到了兩個辦法:“陳卿細細道來。”
陳秀道:“先說穩妥的辦法,燕國為了應對桓溫進攻,必然會把大部分軍力都集中在黃河一線,后方必然空虛。”
“我們可以趁機出兵攻打他們的后方,奪取一塊落腳的地方,然后逐步蠶食統一天下。”
文易點點頭沒有表態,而是問道:“冒進的辦法呢?”
陳秀說道:“兵分兩路,一路以水師為主,進入長江切斷桓溫軍的退路。”
“另一路水陸并進猛攻青州和徐州,然后把燕、秦、晉三國軍隊包圍全殲在枋頭。”
“若這個計劃能夠成功,天下將再無能與陛下向抗衡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