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合格的官吏來推行我的意志。”
桓溫搖頭道:“天下很大,三萬名官吏根本不夠。”
文易頷首道:“確實不夠,所以我準備軍轉民。”
“最早入伍參軍的將士們年齡也大了,是時候讓他們回歸家庭了,我準備讓十萬老兵退伍去地方擔任官吏。”
桓溫驚訝不已,道:“現在?這……正是用人之時,不好吧。”
文易笑道:“沒什么不好的,拿下燕國和晉國之后我們就擁有了足夠的人口,退伍一個可以招募兩個。”
“那些分到土地翻身做主人的百姓,就是最好的兵源,他們會主動站出來保衛自己的土地。”
“說起來我還要感謝王安,是他幫我下定了這個決心,否則我還在發愁怎么平衡士族豪強和唐國官吏的關系呢。”
“想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時代,就必須要打破舊時代,想要折中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文易在心中默默說了一句,這才是革命的本質。
桓溫頓時說不出話來了,在沒有人比他感觸更深的了。原本他的二十萬大軍,只用了一個多月就被策反了大部分。
尤其是分土地公審豪強劣紳之后,簡直成了唐國最忠實的擁護者。
還有以前不被他們放在眼里的百姓,真的是用肩扛手挑幫唐軍運送物資。
唐國軍隊可以甩開后勤,橫沖猛進的最大原因就是得到了底層百姓的支持。
軍隊只要打下一座城池,留下幾十名戰士駐守,再派遣官吏就可以完成統治。
根本就不用擔心有人造反,老百姓會用手中的農具把造反的人打死,保護唐國的軍人和官吏。
想到這些,他發自內心的說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哈哈……”文易大笑道:“你終于懂了,天下本來就是天下人的天下,我們只是百姓擁護出來的代表而已。背叛了擁護自己的人,豈能長久?”
“這就叫民為水,君為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桓溫道:“受教了。”
文易也很高興,之前他還覺得自己把唐國治理的挺好的,可是和桓溫接觸之后才知道自己還是把治國想的太簡單了。
他之所以能把唐國治理好,不是能力強,而是唐國是個新興國家還沒有腐化。
作為開國之君他又擁有足夠的威望,新思想讓唐國大部分的百姓和官吏對他都有一種信仰,他的意志能不打折扣的被執行。
但等到天下大一統,遼闊的國土,龐大的人口基數,復雜的人群……會讓整個國家變得更加復雜。
到時候他再想和之前那樣輕易貫徹自己的意志,會變得非常困難。
到了這個時候該怎么辦?
他不知道。
桓溫告訴了他好幾種方法,雖然這些方法不一定能適用未來的唐國,但至少擁有借鑒意義。
所以文易始終把他帶在身邊,時時請教,同時也希望能用新思想改造他,經過這么多天的交流終于有了效果。
當然,要說桓溫馬上就能變成新思想的擁護者那是騙人的,此時他只是意識到了百姓的重要性,真讓他放下身份和百姓為伍,他還是充滿不屑的。
但不管怎么說,這都是一個進步。
而到了這一步桓溫也徹底認清,唐國一統天下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就算沒有火器,僅靠土改和這種新思想,都能打敗所有敵對勢力。
更何況唐國內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體系,可以取代舊有的規則,指望他們自我崩潰也變得不現實。
再繼續觀望下去也沒有什么意義了,只會錯失投靠的時機。
想清楚這些之后,他說道:“陛下,荊州刺史桓豁乃臣之親弟,我欲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