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還給他爹媽送上了一匹棉布作為慰問品,感謝他們培養出了焦桐鶴這樣勇敢的戰士。
這段時間,原本老實巴交見了人只會嘿嘿一笑的焦桐鶴他爹特別喜歡在村里走來走去,甭管天多冷,每天吃完飯都喜歡出去溜達一圈,還專門愛往村口老槐樹下人扎堆的地方去。
村里人心中暗罵焦老二臭顯擺,但是心里卻都是實打實地羨慕,每次等到自家也當村兵的兒子回來就拎著耳朵一頓嘮叨,搞得這些人看到焦桐鶴的時候眼睛都是紅的。
媽的,明明是村里平時最慫最軟的一個家伙,可是現在卻成了全村頭一號別人家的孩子,這誰受得了?
其他人羨慕的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人家焦桐鶴是實打實的戰功換來的,誰也不能說什么,更不能因此去找事挑釁,否則會被開除出護村隊的。
這反逼著村兵們努力訓練,暗下決心要在下次戰斗的時候把丟掉的臉紅給找回來。
村兵之間這種暗暗較勁的事情是軍官們喜聞樂見的,鐵牛趁機推出了各種比武,以什為最小單位,然后是各小隊,最后是全隊。
比體力,比突刺,比站軍姿,甚至還搞起來紅藍兩方的對抗,村子里每天都能聽到震天的加油聲以及喊殺聲。
有比武,自然就有輸贏。有輸贏,就有獎勵。
物質獎勵和精神榮譽雙管齊下,物質獎勵主要來源于上次戰斗繳獲的戰利品。
村兵們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件鐵制武器,現在誰手里還拿著木矛的都會被人輕蔑的叫一聲“菜鳥”的。
精神獎勵上,則是樹立各種比武標兵,紀律模范,訓練先進個人之類的榜樣,利用村兵們之間的較勁來轉化成良性競爭的動力。
村兵隊的精神面貌一天一個樣,任誰看了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一句:“很有強兵之風!”
除了軍事比武,鐵牛等所有教官在不訓練的時候就會去給這些村兵們講課。
這些村兵們基本上都沒讀過書,會寫之間的名字的人都是鳳毛麟角。
所以給他們講課,其實就是講故事。
講的故事內容既有中國古代各種名將英雄的故事,也有各位教官根據自己所聞所見所知甚至親身經歷的事情改編成的故事。
鐵牛這些大頭兵們講故事,基本上都是干巴巴的,人物事件經過結果講完了就完了,雖然村兵們也很喜歡聽,但是總覺得差點什么
直到有一次沈墨也被鐵牛強拉過去講故事,村兵們聽的如癡如醉,鐵牛等一眾教官也都聽得入了迷。
從那以后,村兵們最期待的事情就聽沈總鎮給大家講故事。
沈墨講故事既不同于鐵牛他們那樣干巴巴的,又不同于那些說書先生那樣故弄玄虛咬文嚼字,而是用盡量通俗易懂的語言,用村兵們聽著親切的話語,再加上一點小小的渲染和小技巧,期間還有一點小互動,充分調動聽眾的情緒,整個過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自然會吸引人。
鐵牛搞明白之后,一臉佩服地感慨:“老大就是老大,老大你要是去搞傳銷,肯定會是上頭條的那種。”
然后就被沈墨一腳給踹飛了。
當然沈墨講故事不是為了單純的講故事,他選的那些故事多是歷史上那些從平民起家最后成為大將軍大元帥的那些名將英雄,比如岳飛,比如徐達,比如常遇春以及衛青等人,這樣的故事對這些村兵來說天生就會產生一種代入感。
大家都是平民老百姓,他們能成為名垂千古的大將軍,那我是不是也有這個可能。
為什么不講明太祖朱元璋,開局一個碗最終當了皇帝,豈不是更勵志?
勵志雖然勵志,但是卻不適合。
難不成鼓勵這些村兵以后造反當皇帝?那顯然不行的。
在講故事的時候,沈墨除了宣傳“王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