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一系列的委任狀和嘉獎書陸續從永州總鎮署發了出去,相關人員立刻開始交接,然后走馬上任。
沈墨的統治機器以一種非常高效的速度在運轉,沒有各種繁文縟節,沒有各種無用的流程,也沒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認真做事。
只有認真做事,用心做事,才能獲得沈總鎮的賞識重用,才能不斷升遷。
在調派手下文臣武將的同時,各縣的縣學也陸續開學。
東安縣學是第一批,分為男校和女校,分開教學,就連老師也是分開的。男校的學生最多,老師也都是男的。
女校人數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軍屬,教書的老師也是如顏如玉這樣識文斷字的女子。
做出這樣的設置,沈墨也是做了一定的妥協才達成的,畢竟這個時代女人的地位低到令人發指的程度,是后世的人根本無法想象的。
讓女人上學,而且上的還是官學,這種事情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奇聞,跟他們以往的認知完全不相符。
若非沈墨的威望足夠的高,東安縣的百姓對他發自內心的崇拜和敬畏,否則讓女子上學這種事很難推廣的開。
一個事實是,中華文明從宋朝以后是逐漸趨于保守的。
明朝前期的時候因為朱元璋出身和思想所局限,整個國家和社會是處于一個非常僵化的狀態的。
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朱元璋制定的戶籍制度,把人根據各種職業死死地固定下來。祖上干什么,兒子孫子乃至后代都要做什么,不能隨意改行。
不同的戶籍有不同的限制,譬如商人以及他的子孫后人就不能穿綢緞,蓋房子不能僭越,就連出行都不能坐馬車,不能坐轎子,子孫后代也不能參加科舉等等。
如其他軍戶、匠戶乃至妓戶等都有各種非常嚴苛的限制。
這樣的規定顯然是違背社會正常發展規律的,更是違背人性的。
也只有在老朱活著的時候執行的還算徹底,老朱死了以后,他定下的種種規矩就慢慢的被廢弛,最終名存實亡。
到了明朝中后期,基本上明初老朱制定的規矩被破壞的沒剩下多少了。
譬如說商人不能穿絲綢,不能坐大轎子,宅子不能如何建筑等全部被事實上廢棄了。商人穿著各種名貴的綾羅綢緞招搖過市,乘坐的轎子也是一個比一個豪華,宅子也是越蓋越大,各種僭越。
商人的子弟別說參加科舉了,就是在朝為官的也不少。
甚至還有商人穿著皇家專用的明黃色袍子招搖過市。
官場的規矩也是被破壞的七零八落,譬如說滿朝衣冠禽獸。
這句話不是罵人的。老朱給大明朝的文武設計的官袍都是有著嚴格標準的。
文官的官袍除了顏色上的區分,胸前的補子上的圖案都是各種不同的鳥類。
一品仙鶴補;二品錦雞補;三品孔雀補;四品云雁補;五品白鷴補;六品鷺鷥補;七品鸂鶒補;八品鵪鶉補;九品練雀補。
而御史以及各科給事中這些言官,胸前則繡獬豸,代表公正。
而武官這邊,一品麒麟補;二品獅子補;三品豹子補;四品老虎補;五品熊補;
六品彪補,七品犀牛補,八品犀牛補,九品海馬補。
除了衣服顏色和胸前的補子圖案不同之外,官員們帽子上鑲嵌的寶石也各不相同,都要嚴格的要求。
這就是衣冠禽獸的由來,一開始的用來形容文武百官的。只是后來才演變成了罵人的詞。
官服和官帽當然不能隨便穿戴的,否則就可以治你一個僭越之罪。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文官還好一點,要些臉面。武官很多就表現的無法無天,甚至經常有一些低階武官,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