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太醫院以及上林苑監。
宗人府是處理宗室事務的,一般不介入朝廷政務。
國子監相當于全國最高學府,里面出來的學子理論上是可以直接授官的。
太常寺則是掌管宗廟祭祀禮樂這些事務。
光祿寺則相當于現代的釣魚臺國賓館,負責中樞朝廷的招待宴席等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負責吃吃喝喝的事情。
太仆寺則是管理全國馬政的最高機構,簡單來說就是替朝廷養馬的衙門。
鴻臚寺相當于外交部,但是有沒有現代外交部的權力大,基本是就是負責接待外國使臣或者是來覲見的番邦使者。
尚寶司掌寶璽、符牌、印章。上至皇帝的玉璽,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印都是尚寶司負責監制的。
可以簡單理解為專業官方刻章子的。
行人司是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則遣其行人出使。
簡單來說就是替皇帝跑腿的。
古裝劇里面傳旨都是太監,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太監有太監的活,主要負責傳遞皇帝的口諭或者中旨。
朝廷正規的敕令詔書都是通過行人司來傳達的。
欽天監就不用說了,相當于天文臺和中央氣象臺二合一。
太醫院的職能自不用說。
最后一個上林苑監,相當于農業部,農林牧副漁這些事情都是它管。
九個主要行政衙門加上十一個輔助的事務機構,再以內閣作為核心,這樣就形成了完善的中樞行政系統。
而地方上,則是實行的三司制度。
這個三司指的是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以及掌管地方軍都指揮使司。
名義上三司是職權獨立,又互相牽制的。
當然,這是常設官職。
后來,因為需要臨時需要,朝廷又臨時設巡撫乃至總督統領這三司,慢慢的巡撫和總督這種軍政總攬的封疆大吏就成了常設官職。
以上說的主要都是行政系統。
至于軍隊系統,六部之中有兵部。兵部之外還設立了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包括明朝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和后軍都督府,分領在京除親軍指揮使司外的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衛所。
其實在明朝剛立國的時候,沒有五軍都督府,而是設置了一個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權力非常大,既有統兵之權,也有調兵之權,是全國軍隊最高的統率機構。
但是自從胡惟庸謀反一案后,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在撤銷了丞相制度的同時,也撤銷了大都督府的職權,將大都督府改成了五軍都督府。
原本的調兵權也歸到了兵部,而五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
而這個統兵權,自土木堡之變后也逐漸式微,兵部權力越來越大,導致了五軍都督府最后逐漸變成了養閑人的地方。
在具體的職能劃分上,都督府管兵負責打仗、成立軍事法庭等,兵部負責軍械、考核、作戰方針。,
就權力而言,兵部更接近現代的國防部。
而都督府更接近中央junwei.
都督府主戰,在有戰事爆發的時候選拔將領統兵打仗。
而兵部則負責平時的軍隊建設以及戰時的方略擬定以及軍械糧草的籌備等。
下轄車駕司、武庫司、武選司、職方司,分別負責養馬雜事、軍械采購維護、軍官升遷考核、戰略部署、參謀等職能。
這是軍隊上層設計。
而在軍隊設置上,朝廷有京營,地方有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