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營三大營,是大明的精銳部隊,屬于全脫產的職業野戰部隊,配備火炮良馬,裝備精良,待遇豐厚,是大明戰斗力最強的部隊。
當然,到了明朝中后期后就越來越拉垮了。
衛所書地方部隊,既有守衛地方的職責,也有屯田的任務。
平時種地,戰時打仗,自給自足。
朱元璋的構想很美好,但是明中葉以后衛所制度就相當于名存實亡了。
衛所兵不是逃亡就是變成了衛所長官的軍奴或者家丁,屬于衛所的屯田也被衛所長官侵占一空。
沒有了田地,衛所制度就成了無根之萍。
除了京營和衛所兵之外,另外還會根據當地特色配置一些特別的部隊,如狼土兵、北方騎兵、礦兵、鹽兵、僧兵等。
以上部隊在正規軍的編制當中,有花名冊、編制表等。在北方還設置了為北京服務的運糧軍、備操軍等。
比如明末秦良玉率領的白桿軍就屬于土兵。土是土司的土,因為秦良玉的丈夫就是四川石柱土司。
白桿軍因為戰績卓越,朝廷最后都是給了正式編制的。
三人在聊這些管制和軍制的時候,沈墨基本上是作為一個聽眾和提問者的角色。
雖然他前世的時候也是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但是對于這些非自己專業氛圍內的知識往往都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
王夫之和于成龍兩個人對這些則都是一清二楚,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給沈墨科普,沈墨也適時的提出疑惑之處,最后的討論變成了一堂歷史科普課。
結合于自己后世的見聞知識,再來看明代的這些官制軍制,沈墨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該有的都有了,方方面面的衙門機構都設置了,職責都分的清清楚楚。
從上到下,從中樞到地方,互相配合,互相鉗制,共同構成了一架精密的國家機器。
雖然這些衙門機構的名稱對于沈墨來說是有一種陌生和別扭的感覺的。
但是他卻也明白這是在古代,在科技落后,生產力不發達,民智未開的時代,自己不能生搬硬套地將前世現代社會那一套東西直接拿過來就用。
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明代這套制度作為參考模板,然后做一部分微調,形成適合自己現階段的一套管制和軍制。
不過雖然現在準備立國,但是畢竟地盤還小,手下的人才也很稀缺,所以就算要參考這套模板,也是要做一個簡化版,更適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更高效和更靈活的一套制度。
這也是王夫之和于成龍的共識。
確定了這個之后,三人繼續討論。
首先高屋建瓴。
國號為楚,沈墨自立為楚國公,作為一國之君。
內閣依然設立,職責還是作為國君的秘書幕僚機構,并無實際職權,為國君出謀劃策,查漏補缺,提供建議,起草詔書等。
內閣職位上則是設置內閣參議,有參政議政權,無品級。內閣參議其實相當于明代內閣的大學士,人數不設限。
雖然沒有品級,但是地位卻比較超然。
內閣參議之下又設內閣秘書,品級為七品,不定額。
可以理解為內閣參議就是國君的顧問團,而內閣秘書就是日常行政辦事人員。
而在內閣之外設置理政院,設理政大臣一人,為正三品。理政院直屬國君,總攬國政。
理政大臣之下設民部,法部、警部、工部、財部以及文部等六部。
民部主要職責是負責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
法部則是負責制定修訂法條,審判,核準量刑等職責,相當于最高法。
工部則負責工程建設和管理,相當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