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圣很自信,相信這場長沙攻防戰雖然過程可能會有一些曲折,但是勝利卻最終必然是屬于清軍的。
同樣的,沈墨也很自信,也認為這次長沙之戰最終的勝利必然是屬于蕩寇軍的。
雙方都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準備,雖然正式戰斗并沒有開始,但是卻已經開始爆發了許多零星和小規模的沖突。
這些小規模的戰斗往往發生在雙方斥候和巡邏搜索隊之間。
而且往往都是以遭遇戰的形式開始的,戰斗開始的往往猝不及防,而結束同樣很快。
作為前鋒大將,孫翔為了遮蔽戰場,不讓清軍輕易的了解蕩寇軍的各種情報,所以派出了數量眾多的斥候和前線搜索隊,意在攔截清軍斥候和間隙。
姚啟圣是帶過兵的人,手下的諸位將領也都是經驗豐富之人,基本上全都是在三藩之亂中立下軍功而被提拔起來的。
蕩寇軍這邊派出斥候遮蔽戰場同時,清軍這邊自然也是同樣的操作。
眾所周知,斥候一般是最精銳的士兵才能擔任的。古代叫做斥候,現代就是偵查兵。
而偵查兵也就是特種兵的前身,或者說偵查兵在普通部隊里本身就是屬于特種兵的一種。
這些小規模的遭遇戰,雙方雖然互有傷亡,但是清軍這邊的傷亡明顯超過蕩寇軍。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來是雙方的戰斗意志的差距。
蕩寇軍這邊,能夠擔任斥候的都是正兵。在戰斗中,只有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無論大小戰斗都可以戰斗到最后一人。
而清軍斥候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斥候,但是只要傷亡超過一定比例,就會主動撤退。
一個是悍不畏死,一個是知難而退,橫的怕不要命的,蕩寇軍自然占了上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雙方斥候裝備的差距有點大。
清軍斥候主要的裝備是短弓手弩,短刀匕首,大部分穿棉甲,也有小部分穿棉甲的,以更適應南方地區的山地作戰。
而蕩寇軍這邊,每個斥候小隊都配備了擲彈兵和手銃兵,同樣還有刀盾兵,以及弩兵等,全員著甲,行動的時候以小隊為最小單位,互相之間配合默契,在遭遇敵人的時候往往能發揮出更強悍的戰斗力。
而清軍斥候還是習慣于單獨作戰那種,所以往往遇到蕩寇軍斥候就很吃虧。
各種因素疊加之下,蕩寇軍對戰場的遮蔽效果非常的好,殺死了不少清軍斥候,而且還抓了不少舌頭,讓沈墨對姚啟圣的布置了解了非常多的信息,從而可以做出更好的針對性部署。
反觀清兵斥候,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卻沒有多少進展,對于蕩寇軍的部署還是所知甚少。
雙方斥候之間的小規模沖突的失利讓姚啟圣意識到了蕩寇軍戰斗力的確非常的強悍,并不是如同流言說的那樣純靠運氣,這讓他心中多加了幾分小心。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損失的那點斥候并不會影響到這張戰役的最終走向。
大清必勝!
只是他還是交代讓駐守岳麓山和象山大營的守將要多加小心,切莫輕敵,要盡快的帶領軍隊入駐營寨,加強防御警戒。
駐守岳麓山的清軍益陽總兵左鳳義,駐守象山大營的常德總兵龔廷昭嘴上答應著,心中卻并未當回事,反而覺得姚啟圣有點啰嗦,太高看沈墨了,所以依然在慢騰騰地在加固工,沒有一點緊迫感。
孫翔用那些被俘虜的清軍斥候口中得出的信息慢慢的拼湊出了姚啟圣的大部分的戰略意圖,甚至連姚啟圣麾下主要將領的名字和性格都搞清楚了。
孫翔介紹道:“主公,這個左鳳義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卻性格急躁,而且嗜殺,對付此人,我認為可以利用他的性格急躁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