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北風呼嘯,楚軍士兵為了取暖,甚至在城外點燃了一堆堆的篝火。
清兵也沒有再出城襲擊。李彪每天派人到城下喊話勸降,有時候興趣來了還用火炮向城內發射勸降的傳單。
政策跟之前打武昌的時候一樣,拿著傳單出城投降的清兵,不僅可以保住性命,楚軍還給管飯。
北京城被圍困了將近兩個月,城中的物資已經極為短缺,尤其是糧食和藥材等必需品更是緊缺無比。
除此之外,城中取暖的煤炭木炭以及棉花棉布等御寒之物也都是有價無市,大量的商鋪關門歇業,許多百姓在家中忍饑挨餓,瑟瑟發抖。
城中甚至已經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而且人數每天都在增長。
可以說,此時的北京城是士兵士氣低迷,百姓人心渙散,怨氣沖天。
楚軍的傳單每三天發射一次,城中的情況他們從逃出城的清軍士兵口中也有了解。而且楚國殿前司的人也每天都送出城里的動態消息。
北京城雖然現在還沒投降,但是卻已經四面漏風變成了一個大篩子。
只等著楚軍最后一擊就可以徹底被擊碎了。
而城外的楚軍,雖然主力都是南人組成,但是卻絲毫不畏懼北方的嚴寒。
倒不是他們不怕冷,而是因為在京杭大運河以及海路還有所有的陸路都被楚軍控制之后,源源不斷的糧食和物資都被運到了北方。
物資的種類非常的豐富,御寒的棉花棉布,以至于各種成品的棉衣棉鞋棉襪甚至還有棉帽子棉手套,以及皮毛制作的御寒衣物也是應有盡有。
在錦繡實業巨大的技術優勢的沖擊之下,雖然天下還沒有平定,但是紡織物的市場價格已經低到了一個之前人們從來都不敢想的程度上。
江南那些做紡織生意的商人們雖然叫苦連天,一開始還想跟錦繡實業硬剛,可是在得知了錦繡實業的背景是楚王之后,立刻認慫。
況且他們如果不跟著降價的話,這天下的紡織生意就會徹底被錦繡實業給弄斷掉。
他們之前還想從原材料上卡錦繡實業,但是最終也是徒勞無功。
御寒的問題解決了,糧食的問題同樣也是以錦繡實業為首的楚國商家們集體發動他們各自的能量從南方各地,甚至還有人從安南購買糧食運輸到了北方。
價格都是平價,或者說在保本的基礎上略作上漲來供應楚軍,以及為北方各地逐漸平靜下來的城池糧食。
源源不斷的糧食運到了北方,北方的局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快速恢復平靜。
本來還有些惶恐不安的百姓們也很快放下心來,人們在腹中有食,身上有衣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楚王統治所帶來的好處,于是紛紛自覺地宣傳楚王的仁義,甚至許多人還主動跑到楚軍大營里要求為楚軍做工。
畢竟這不光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且楚軍還給管飯。
西山的煤炭也被楚軍組織人手大量的開采出來,一方面供給周邊城池的百姓取暖使用,另一方面楚軍之間也用來取暖。
甚至李彪突發奇想,雖然兩軍交戰,圍城正酣,但是城中的百姓卻是無辜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煤炭取暖,城中的百姓必然會有許多人被凍死。
畢竟那些城中的權貴官員們大多數都是有門路的,不至于缺這點煤炭木炭。但是普通的百姓許多人家中甚至沒有隔夜糧。
要是等到破城之日,恐怕許多百姓都不會等到那一天。
“老鄭,北京將來是王上建都之地,是我們大楚的京城。這些百姓也都算是我大楚的子民。而且我們之前一直在宣傳王上的仁義,承諾要善待每一個華夏子民。如果我們任憑這許多百姓被凍餓而死的話,那不僅會損傷我們的信譽,也會損傷王上的威信。若是滿清朝廷因此將百姓們的怨恨歸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