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處境大同小異:勒兵西進問政,則山東兵禍與北地胡患彌天而來,秦有滅頂之災也!全力東向平亂,則廟堂奸佞作亂,秦政有傾覆之危也!西亦難,東亦難,老夫奈何哉!少將軍奈何哉!”
“前輩所言大是!愿聞長策。”王離顯然深有同感。
“目下之策,唯有一途:以快制變。盡快安定山東,而后回兵問政!”
“何以盡快安定山東?”
“老夫北上,少將軍南下,合力夾擊趙軍,一戰平定河北!”
“前輩是說,出動九原大軍平亂?……”一時間,王離沉吟了。
身為秦軍老將后裔中唯一一位后起統帥,王離很是敬佩這位老將章邯。
在秦軍老將中,章邯是一位特異人物:知兵,善工,又通政,是難得的兼才。章邯長期執掌秦軍大型器械營,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特種兵司令。
由于章邯的有效治理,秦軍以大型連弩為軸心的器械兵每每大展神威,震懾天下。一統六國之后,章邯與楊端和,是秦軍非統帥主將中進入九卿的兩個重臣。
然則章楊職司不同,楊端和職司衛尉,實際執掌還是軍事,無非更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章邯不同,執掌的是直屬于皇室的山海園林府庫工商,是經濟大臣,與戰場軍事全然不同。
軍旅大將而能成為經濟大臣,當時可謂一奇也。更有奇者,這個章邯越老越見光彩。在一班秦軍老將紛紛零落之時,天下暴亂驟發,陳勝的周文大軍以數十萬之眾攻破函谷關,關中立見危機。
其時,秦軍兩大主力一在南海,一在九原,真正鞭長莫及。當此之時,老將章邯得李斯一力支持,共謀平盜緊急對策。
會商之日,章邯提出了一則堪稱空前絕后的奇謀:以驪山刑徒與官府奴隸子弟成軍,迎擊山東亂軍!這一主張可謂不可思議之極:刑徒原本便是最仇恨官府的洪水勐獸,而奴隸子弟則也是素來最受官府遏制的人口,一旦兩者聯合成軍,誰能保得不出戰場倒戈的大事?李斯等重臣沉吟不能決斷之際,章邯康慨激昂地拍桉說:“刑徒,人也!奴產子,人也!只要赦免刑徒之罪,除卻人奴產子隸籍,以大秦軍功法同等激賞之,使其殺敵立功光大門庭,何人不為也?丞相何疑之有哉!”
時勢十萬火急,李斯兩馮三位重臣半信半疑地贊同了,胡亥趙高也迫不得已地首肯了。誰也沒有料到的是,一個月后,這支刑徒軍一開上戰場,竟然立即顯示出揮灑亡命者本色的巨大戰力,非但一戰擊潰了周文數十萬大軍,且徑出山東橫掃亂軍所向披靡。
自此,人們看到了老將章邯在危難之時獨特的將兵才能,一時將章邯視為帝國棟梁了……對如此一個章邯,王離沒有理由不敬重,也沒有理由不認真思慮其提出的“以快制慢”方略。
然則,這位尚未在大政風浪與嚴酷戰場反復磨礪的年青統帥,也確實有著難以權衡的諸多制約。一則,目下匈奴新單于冒頓的舉兵復仇之心大為昭彰,若救援大軍卷入平亂,匈奴飛騎趁機南下而致陰山失守,王離的罪責便無可饒恕了。二則,九原大軍素來不為任何中原戰事所動,始皇帝在滅六國大戰的最艱難時期,也沒有調九原大軍南下。蒙恬一生將才,死死守定九原而無滅國之功。凡此等等,皆見九原大軍之特異。此時,章邯軍平亂正在勢如破竹之際,果真需要九原大軍南下么?三則,王離秉性遠非其父王賁那般天賦明銳果決,對大局能立判輕重,用兵敢鋌而走險。王離思慮權衡的軸心,一面確實覺得章邯說得有理,一面又為匈奴軍情與九原大軍之傳統所困擾,實在難以斷然決策。
“少將軍若有難處,老夫亦能體察也!”章邯長長一嘆。
“敢問前輩,九原軍南下,大體須兵力幾多?”王離目光閃爍著。
“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