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張獻忠受到強烈刺激的是東邊的李自成已經開國建府,據(jù)地稱王,兵鋒直指北京,帝王大業(yè)已見雛形。李自成原本是和自己一樣的“流賊”長期以來一直甘拜他的下風。
然而,從崇禎十三年經歷一次大的挫敗之后,李自成痛定思痛,策略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鮮明口號,不再騷擾平民百姓,專門以劫掠大戶來充糧餉,凡是帶不走的糧食,就用來開倉賑濟百姓。并且,不再打下一個地方搶了就跑,而是派官設府,建立和擴大自己的根據(jù)地,踏踏實實地向外發(fā)展。
僅僅四年,李自成就從一個不起眼的流寇,成了新“天子”最有優(yōu)勢的候選人,成為注定要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現(xiàn)在,張獻忠畏于李自成的兵勢,也不得不開始奉“大順”正朔。
憑什么是李自成而不是他張獻忠做“人民之主”?難道他張獻忠有哪點不如李自成嗎?
論智力、膽氣、武勇,他張獻忠絕不比李自成差,差只差在胸無大志上。檢討自己十多年的起義生涯,張獻忠再一次深刻體認到自己最大的缺點是缺乏耐心,沒有長性。性格急躁剛烈,作風簡單粗暴,只圖眼前痛快,缺乏長遠打算。當年在學堂里坐不住,現(xiàn)在已經是威風八面的“八大王”,還是沒有多大長進。
不能再這樣成天沉溺于打打殺殺了。等李自成做了皇帝,他張獻忠只有俯首稱臣。
雖然沒有讀過什么史書,他也知道,李自成不會仁慈地對待他這個前競爭者。“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在揮師入川前,他已經下定了“煉煉坐性”而耐心建立根據(jù)地的決心。
進入四川之后,張獻忠深深感覺到選擇入川是對了。
川兵柔脆,這一路破重慶,據(jù)成都,派兵橫掃各府、州、縣和土司。大都望風而下,“州、縣爭封府庫應偽命”。短短一年之內,除了遵義(時屬四川)和幾個邊遠土司以外,全川已歸張獻忠所有。
十幾年來頭一次,穩(wěn)穩(wěn)當當據(jù)有一個大省,前無勁敵,后無追兵。真是爽啊!
“咱老子”也該嘗嘗“撫馭萬民”的滋味了。“咱老子”這回學學李自成,穩(wěn)扎穩(wěn)打,數(shù)年之后,未必天下不姓“張”!想當初,明朝的太祖朱元章不就是一個要飯花子出身嗎?現(xiàn)在,自己這個前“捕快”、“邊兵”也要開創(chuàng)朝代,在史書中再加他個“大西史”!
恰在這時,李自成被清軍擊敗,退出北京。消息傳來,張獻忠大喜過望。現(xiàn)在,頭上這座大山沒了,天下重新陷入紛亂,原本張李兩家爭斗的局面變成了李、清、南明、張四家,自己機會大增,如何不喜!
自從李自成開了大順朝以來,張獻忠不得不遵用永昌年號,兩家一直保持著表面的和和氣氣。
現(xiàn)在,張獻忠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聽說李自成部的馬科進入川北,他毫不客氣,親率大軍,把馬科打了個大敗,趕回陜西。這是起兵以來,張李二軍第一次公開火拼。張獻忠對這次勝利非常得意,宣布把戰(zhàn)斗發(fā)生地綿州改名為“得勝州”。
崇禎十七年冬十一月十六,張獻忠正式開朝于成都,國號大西。因為過去一直奉大順軍名義,一時不好回圜,遂以“大順”為紀年,改元大順,張獻忠稱“大西王”。
成都開始大興土木,蜀王府里進行大規(guī)模裝修改建,以作新朝的王宮。
府中正殿為承天殿,府門外廊為朝房。凋龍繪鳳,整飾一新。任命左右丞相、六部尚書,又將義子四人加將軍銜,封第一子為平東將軍,令率馬兵征服山東、遼東、高麗、東洋諸國;封第二子為服南將軍,征討南省及暹羅、東京、西貢、南洋、斐利該等地;
封第三子為定北將軍,征伐北省諸地及內蒙古等;
封第四子為安西將軍,招撫西藏、青海、新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