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源在點完菜之后開了個雅間,邀請姚元之同坐。
一頓飯,姚元之一直在請教楊清源軍務,他主修策論,而楊清源正是近年科舉之中的策論大家,這樣的好機會自然不會放過,立時拿出了一篇自己最得意的策論,請楊清源斧正。
楊清源看完之后,發現這個姚元之確實有真才實學,他對于邊境的看法確有可取之處,具有實用價值,算得上是科舉遺賢。
“元之,你在邊防軍務之上眼光獨到,不知可有意前往兵部任職。”
這樣的人才,浪費可以,楊清源想要給于延益送去。
楊清源的話讓姚元之心中大喜,他原本就是舉人,有補缺官位的資格。
但是舉人補官向來是大難題,舉人多,官位少。能補位者,都少不了又人舉薦,即便如此,一般也就是得個教諭,若是舉薦之人背景深厚些,或許還能撈個縣丞,至于補缺縣令,那天時人和缺一不可。
聽楊清源話中之意,便是愿意想兵部舉薦他。
這般被推舉前往兵部的,在國朝舉人之中也是少之又少,雖然不如一縣縣令,但也是頂好的職位了。
姚元之心中十分感動,然后拒絕了楊清源。
“多謝先生美意,但是元之要辜負先生的推薦之恩了,元之以茶代酒,自罰一杯!”
說著姚元之喝了一小杯茶水,隨后解釋道。
“不是元之不知好歹,實在以舉人之身入仕,日后怕是寸步難行?!?
楊清源點了點頭。
姚元之說的是實話,大周以科舉取仕,雖然不獨尊儒術,但是對于文官的出身尤為看重。
立國五十載,除了幾個開國的功臣之外,朝廷中樞,內閣六部的閣老重臣都是翰林出身。
這更是大周官場的規則,非翰林不得入閣,不歷州縣不得入閣。
能入翰林院的,文化修養和智商都是頂尖的人。
在經歷州縣之治,且被朝廷認可的,能力和情商都有過人之處。
如此一來,選出來的人,便是文化與能力齊備,智商與情商俱高的頂尖人才。
大周帝國交到這樣的人手里,周帝才放心,群臣才放心。
“你所慮確有道理,舉人為官,難以升遷是事實。況且以你的才學,想要高中,只是時間問題,就憑這篇策論,即便其他幾科一般,也足以進二甲了。”
姚元之卻苦笑著搖了搖頭,“學生也有這策論一科堪堪能拿得出手,其余幾科……不說也罷!”
楊清源心中微微計算。
大周科舉的會試有點像前世,浙江的高考。
文章是必考的,由考官出題,只擬一個題目,內容體裁不限,包括詩歌。
隨后參與會試者要選三科,待選科目有墨義、策論、明算、刑名、詩賦、雜文、兵策等等。
但是這些選修科目之中,也有高下之分,一般選擇墨義者,一甲無望。墨義即是注解前人經典,這是分數之中加權最低的。
凡欲沖擊一甲者,必選策論,策論也是最得天子和考官看重的。
微微思考之后楊清源心中便有了計較。
“元之,明年春闈可是要赴京趕考?!?
姚元之點了點頭,“學生正是從龍山書院歸來,先回家鄉,然后入京備考?!?
“元之是越州人士?!”
姚元之有些驚訝,“先生怎知?!”
“姚姓出自上古圣皇虞舜,舜出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孫便以此地為氏,此姓在越州最為常見,故而我才如此猜測?!?
楊清源也稍稍賣弄了一番。
“大人果然博學!”
“元之,若是今科有意,可選考墨義、策論和明算。”
姚元之愣了一下,不懂楊清源的意思,“但是學生不通明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