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鄭匠頭多次駁回了墨踐的建議,但事實上,他對于李郃提出的弩匣改良還是非常感興趣的,畢竟只要克服的相關技術難點,弩具的殺傷力就能大大增強,這不止有利于少梁,同樣也有利于他韓國。
在眾人討論之際,李郃也提出了其他幾個建議。
比如說增強床弩威力的‘多弓床弩’,比如‘三連弩’、‘五連弩’,再比如用類似滑輪結構來實現更省力的上弦。
雖然這些改良建議存在種種想法上、設計上、技術上的困難,讓墨踐、鄭匠頭等人想地腦袋發漲,但卻沒有一個人放棄。
墨家弟子也好、少府工匠也罷,這些天底下最優秀之一的兩方工匠,毫不欠缺迎難而上的韌性與意志。
五月下旬,隨著韓國駐少梁使者申春的抵達,李郃意識到魏國對秦國乃至他少梁的反擊已不可避免。
于是他在舊梁頒布法令,開設‘墨造司’,由墨家鉅子墨踐擔任司事,廣招工匠打造弩具。
順便一提,這種弩被命名為‘少梁弩’。
為了守住韓國制弩工藝最核心的秘密,李郃施行了‘分工制’,將墨造司名下負責打造弩具的工匠分為兩種,其中大多份工匠只負責前期的打造,即刨制、打磨弩臂等等,由最值得信賴的墨家弟子負責后續加工,比如將弩臂掰彎、烘烤,以及弩機的打造,確保核心技術始終在墨家弟子手中,不至于外泄。
這個分工制讓鄭匠頭大為贊賞,同時也愈發信賴李郃以及少梁,逐漸也將一些少府最新的技術透露給墨家。
當然,這些少府工匠也并非沒有收獲,比如李郃建議的‘前望’、‘連弩’、‘多弓床弩’、‘三連弩’、‘五連弩’等構想,就足夠他們琢磨好些年了。
而就在新設的墨造司大力打造少梁弩的期間,墨踐、鄭經等最優秀的工匠仍未放棄對連弩的技術攻克。
六月下旬,二人重新設計弩臂與弩具,裝上弩匣,打造了出有史以來第一把自動裝填的連弩。
盡管這把連弩還存在著卡殼等多種問題,但卻大大鼓舞了參與此次設計的眾工匠的士氣。
就連李郃亦大為驚喜。
在看到那把連弩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他少梁會讓魏國的軍隊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