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遭敵軍逼近……韓弩既有弩機輔助上弦,可曾考慮過這方面的改進?”
此時鄭匠頭已知這位李大夫乃是士卒出身,已不奇怪對方一言指出了弩具的弊端,點點頭說道:“李大夫所言極是,弩具上弦不易、費力費時,確實是巨大弊端。……在下也不瞞李大夫,我少府工匠這些年在弩機方面的改良,便是針對這一點。”
他從桌上取過他方才親自打造的那把弩,那把已裝上了弩機的弩。
據鄭匠頭解釋,最早的弩機其實就是一整塊木頭,以便士卒托起瞄準,當時弩兵上弦完全依靠自己右手的兩根手指,麻煩、費力不說,還容易傷到手指。
因此后來韓國就做了改良,在弩機前段系上一個麻繩套,上弦的時候將弩倒放在地,用腳踩住前段麻繩套,俯下身用雙手同時拉動筋弦實現上弦。
這個方法一度被天下各國所采用,如今秦國還在采取這種上弦方式,只不過就弩機做了一些改良,用一個類似三角形的鐵圈代替了麻繩套。
而韓國則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良,將弩機內部改造為一塊活動的木頭,只要拉動兩側的活木,便可以帶動筋弦完成上弦。
說話間,鄭匠頭也演示了一番,由于新造的弩機前段并無可以腳踩踏固定的鐵圈,他便將弩垂直豎立,用雙腳夾住,然后雙手拉動弩機左右兩側的活木。
只見在那塊活木在移動之際,弩弦亦在逐漸被拉緊,不多時就聽到咔嚓一聲,那弩弦已上弦。
不得不說,對比天下各國仍在用雙手直接拉動筋弦的方式來上弦,韓國這可以用這塊活木來實現上弦的弩機,已經非常優秀,較前者更為省力、安全。
但這依舊無法徹底扭轉弩上弦緩慢的弊端。
比如在遇到高機動兵種的時候,弩的阻擊能力就非常脆弱的——比如面對戰車、騎兵,對方最多只會讓弩兵有一次射擊的機會,然后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那么,如何進一步縮短弩具二次射擊的間隔呢?
李郃率先想到的就是自動裝填。
只見他端著那把弩,一邊比劃一邊對眾人說道:“能否在箭槽上方裝一個扁匣用來裝額外的弩矢,就叫弩匣吧。……一旦底下的弩矢射出,弩匣內的箭矢便自動掉入箭槽,這就省去了取箭、裝箭的過程,只需拉動這塊活木上弦即可……”
他此番建議別說墨踐等人聽愣了,以鄭匠頭為首的韓國少府工匠也是目瞪口呆:還能這樣么?
當然可以,這不就是連弩么,李郃心中清楚地很,只不過他對連弩并無了解,因此只能將這個想法告訴墨踐與鄭經等人,看看集墨家弟子與韓國少府工匠這天底下最優秀的兩類工匠之一,是否設計、打造出他連弩這個大殺器。
然而,即便是天底下最優秀的兩方工匠,也被李郃新奇的建議給問住了。
鄭匠頭當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倘若在弩機上方加一個自動裝填弩矢的弩匣,弩兵伏身上弦的時候,弩矢不就掉出來了么?
難道再拾起裝回去?那這跟從箭囊中取劍有什么區別?
“要不設計成單手上弦?”墨踐皺著眉頭提出了建議。
“那不行。”鄭匠頭搖搖頭道:“一般的弩可以,可一旦這把弩的射程超過四百步,單臂上弦就十分吃力,必須依靠雙手。……鉅子你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像李大夫這般天賦神力。”
墨踐點點頭覺得有道理,又建議道:“那能否在箭槽內,在這個位置設計可上下活動的活木,將箭槽內的箭矢擋住……”
鄭匠頭猶豫說道:“可以是可以,但這樣就很繁瑣,還得設計一個機關,再者,萬一士卒上弦后忘了解除這個機關,那非但這把弩毀了,多半還會傷到人……”
在二人商討之際,其他墨者與少府工匠也是紛紛參入討論。
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