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消息很準確,魏國最近確實在鼓搗三晉同盟。
曾幾何時,強盛的‘霸魏’從不考慮盟友,數十萬甲兵、二三十萬武卒,足以令諸國臣服,但如今不成了,不只是因為攻趙之戰、桂陵之戰、河西之戰、河東之戰等一系列的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國力的持續衰弱。
為何魏國國力會持續衰弱?
在李郃的授意下,少梁以鉅子墨踐為首的‘前魏墨派’墨者正在研究探討這個問題,以便作為少梁的前車之鑒。
魏國駐少梁使者惠施亦參與其中。
他們通過辯論與研究發現,魏國其實在其國力的巔峰時期,就已漸漸偏離了前魏國名相李悝制定的種種法律,比如說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
當年李悝在魏國主持變法時,魏國主張‘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掃除了大量尸位素餐、對國家毫無貢獻的舊貴族,使大量的田地掌握在國家手中,在此基礎上,才有四方人才投奔魏國,且魏武卒也隨之誕生。
可隨著這些年魏王不斷地將土地賞賜給有功之士,賞賜給魏武卒,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土地已越來越少;相反,隨著魏國稱霸中原百年,當年被稱之為‘淫民’的那幫人,即不事生產、只知享樂的那幫人,又開始慢慢出現,甚至變多。
魏王封賞的田邑漸漸不足以維持淫奢的生活這么辦?這些人不想辦法讓名下的田邑增收,而是采取了一個更簡單的辦法:田地的收入不足,那我想辦法多弄點田不就完了么?
于是土地兼并現象出現,各地的貴族想盡辦法獲取田地,甚至為此不惜違背法令、強買強賣,昔日生活在令狐邑的狐氏、田氏、王氏等幾支氏族被迫西遷少梁,就是最佳的例子。
當這些土地慢慢落入地方貴族手中時,名相李悝當年‘盡地利’的精耕細作,也就逐漸偏離了當初的道路,勤懇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田地,只能為貴族耕種獲取微薄的糊口之糧,耕種自然不會再有積極性,而各地貴族雖通過獲取大量田地而得以維持淫奢的生活,但損害的卻是魏國的根基。
你說魏王或魏相公孫衍沒發現么?那不盡然,他們可能發現了,只是未必有魄力再來一次變法。
畢竟當年李悝變法的時候,魏國的外部環境還是相當和平的,非但還未與韓、趙撕破臉皮,秦、齊兩國也沒有能力成為魏國的威脅,這才使得魏國搶先成為了中原霸主。
可如今呢?不止秦、楚、齊三國日日夜夜盯著魏國,恨不得將魏國拖下霸主的位子,就連作為‘三晉’的韓趙兩國也對魏國恨之入骨,此時若魏國因為二次變法而出現動蕩,那保不定就是諸國聯手瓜分魏國的景象了。
在這一點上,李郃很早就看出了魏國的弊端,因此他少梁從一開始就否決了‘賞賜田地’,改用將賞賜田地折算成糧收的俸祿制,寧可由國家財政來承擔耕種人口的開銷,也要確保土地、山林等資源掌握在國家手中,以便用計劃經濟的方式徹底推行‘精耕細作’。
觀少梁近三年來迅猛的發展勢頭,可見李郃的主張是正確的。
或許日后少梁會開放土地買賣,但遠不是現在。
對比發展潛力巨大的少梁,魏國無疑正走在下坡路上,但不可否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魏國的體量,只要不犯大錯、不引起眾怒,即使是秦、齊、楚三國,暫時也無力徹底取代魏國,更別說魏國還想掙扎一下。
三晉同盟,便是魏相公孫衍向魏王提出的建議。
當前魏國在對外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思路,一個是去年惠施獻給瑕陽君,而后瑕陽君又獻給魏王的‘聯齊抗秦’——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尊齊’、‘聯韓、梁’、‘抗秦’。
這條策略其實分兩部分。
一個是‘尊齊’,承認齊國在東方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