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蒸熟,與如今的八寶飯沒什么區(qū)別。要再曬一曬炸一炸,吃起來嘎嘣酥脆,和沙琪瑪一模一樣。這兩種統(tǒng)一叫做“白繭餳”。
“雞鴨子”餅就是雞蛋或鴨蛋餅。“水引”是湯面條,“馎饦”是湯揪片,面都是用肉湯和的,統(tǒng)稱湯餅。
另有一種古代版的卷肉餅子或煎餅果子:以醋瓜菹長切,脟炙肥肉、生雜菜等餅中急卷……這種做法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叫胡餅或胡飯。
白米飯也有,但剛在北朝開始普及,因做法比較單調(diào),官員們不大愛吃。
家境再差一些的則吃豆飯,但幾乎不見吃麥飯的。只因這玩意皮太厚,蒸不透搗不豆子還難以下咽。
而像李承志這樣動輒四五個菜,還全是肉的委實少見。連劉芳崔光都不見這樣吃。當(dāng)然也是因為兩老頭飯量小,吃不了這么多。
等耿言幫他打開食盒拿出飯菜,左近的官吏都呆住了。
這么壕的嗎?
一盒灌腸足有兩斤:羊肉、蔥、蒜、韭、姜等切碎,并和鹽、花椒等灌入羊腸,或蒸或煮。
一盒炙肝:類似灌腸的做法,以羊肚油包肝、肺、調(diào)料等等烤熟。后世在新疆叫假腰子,在甘肅叫脂裹肝,但涼了不好吃。
第三樣是一盒炒雞蛋,第四盒是一份腩炙,也就是煎豬肉……這四樣都不是李承志所創(chuàng),而是元魏本就有之。最后那一盒才是:水晶肘子。
肘子剝骨煮的爛熟,皮朝上肉朝下壓入木盒中按緊,上面再澆一層濃肉湯或豬皮熬的醬汁,在井中或缸中鎮(zhèn)涼就是這東西。
米飯捏的是團,怕天熱會餿,里面加了鹽,又用荷葉包著,一看就讓人食指大動。
都是李協(xié)三更起來就做的,老頭還挺開心:郎君終于不用頓頓下館子了,能省不少錢……
別說官吏,連太史令趙勝、太樂令公孫崇都一臉好奇的渡了過來。這二人看看飯食,再看看李承志,往佛在說:你家什么條件?
李承志笑笑,遞上了兩雙筷子:“二位使君嘗一嘗?”
這二位也沒客氣,但沒接筷子,直接上了手。拎了兩片肘子嘗了嘗,公孫崇止不住的點頭:“嗯,入口即化,咸香滑嫩,不錯!”
李承志打蛇隨棍上:“若二位使君不嫌,明日我便讓家仆烹兩斤送到府上……”
別看才是七品的“令”,但還有加官的。特別是公孫崇,除給事中、侍中外,他還是太樂祭酒。朝廷制定禮樂制度的時候,連劉芳、崔光都得給他打下手。
更重要的是,這位還是高文君和李承先的老師……
公孫崇嚼著肉,不經(jīng)意的點了一下頭。
李承志大喜:這位是真正有學(xué)問的人,堪稱博古通今。各種古禮制度,包括度、衡、量等均精,不然他一個研究禮樂的也不會被皇帝弄來制定歷法。
日后肯定能用的上,先巴結(jié)了再說……
也不知誰嘀咕了一聲“中書來了”,一群官員便一哄而散,只剩兩位令官和耿昌。
趙勝和公孫崇正吃的香甜,趙勝還指了指食盒:“寺卿和祭酒也嘗嘗?”
兩人是吃過賜宴才下的朝。劉芳搖了搖頭,崔光瞅了一眼食盒,盯著李承志冷笑的:“奢侈無度……陛下都沒你吃的好!”
李承志有些訕訕,暗暗腹誹:以為我不知道么,皇帝就不吃肉……
許是有事要講,劉芳叫走了公孫崇和趙勝。基余官員也不好意思再圍過來的,案幾后只剩李承志和耿昌。
耿昌吃的是醬菜拌粟米飯,李承志邀他一起吃,耿昌只是搖頭。
交淺言深是大忌,李承志也不勉強。
耿昌終于知道,李承志為何帶這么多飯食了:四五樣菜怎么也有三四斤,七八個飯團也得兩斤向上,但李承志筷疾如飛,也就一刻竟吃的渣粒不剩,更好似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