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府。
陸垚自從穿越過來之后,認識的人著實不少,其中有像韓琦和折克行一樣,可以帶兵打仗的兵家。也有蘇軾、蘇轍這樣的才子,更有歐陽修、范仲淹、晏殊這樣既為官,又在文學方面十分有建樹的人。而陸垚的身邊,也有平平凡凡但是做事十分認真努力的潘文和陳晨這樣的人。
不過,要說跟陸垚聊的最為暢快的,還是現(xiàn)在正在書房的王安石。陸垚本以為,王安石只不過是在文學方面,或者在朝堂斗爭變法方面十分厲害,沒想到,這王安石分析起外交問題以及軍事方面的策略也能說的頭頭是道。而且,這個以戰(zhàn)促和的方式,可是之前陸垚自己都沒有想過的。
陸垚在針對宋夏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覺得只要靠著自己的記憶,大宋是可以蕩平大夏的,什么李元昊,最后都要被殲滅。不過現(xiàn)在聽王安石分析后,陸垚也覺得,這大夏既然能直接宣布獨立建國,就算是根基不穩(wěn),但是也不是說靠著那么三五次的戰(zhàn)役就能完全給他們消滅的。也就是說,這場戰(zhàn)爭,雙方只不過是為了達成各自的目的罷了,大夏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大宋承認自己的地位,自己也取消了上供,而且李元昊那邊應該也已經(jīng)算準了,這大宋一向十分傲慢,是一定不會同意自己的請求的,所以,通過戰(zhàn)爭,可以擴大大夏的版圖,征討大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他有沒有考慮到,大宋的軍事實力就算真的沒有大夏強,但是想滅了大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宋朝這邊呢,陸垚看得出來,其實趙禎心中也覺得若是不能開戰(zhàn)就還是不要開戰(zhàn)。連皇帝對自己的國家的軍事實力都沒有信心,很顯然如果開戰(zhàn)宋朝必將陷入劣勢。如果能打勝,想來趙禎的心中其實也想著見好就收,是不可能徹底征服大夏的。他之所以派范仲淹和韓琦先行一步去談判,可能也是抱著一定的僥幸心理是,說不定大夏會俯首稱臣,實在不行,那就只能開戰(zhàn)。而大宋之所以要開戰(zhàn),這其中更多的,是覺得自己的地位遭到了動搖,說白了就是為了自己的這一份臉面和形象在考慮。
王安石將雙方的心態(tài)、軍事實力,國力,還有可能會造成的后果給逐一分析了一遍,陸垚十分欽佩。要知道這王安石可不是汴梁之中的官員,他所得到的宋朝和大夏的情報其實并不怎么完全,而且剛剛陸垚也已經(jīng)確定了,王安石在相府的時候,晏殊并沒有詢問他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他一定是在自己做官的時候,閑暇時間去分析的這些事情,而且,想到了以戰(zhàn)促和的方式。戰(zhàn)爭當中,只要一方獲得了多場戰(zhàn)役的勝利,那么這一方就會在這整體的戰(zhàn)爭當中變成優(yōu)勢的一方,甚至于這仗是不是要繼續(xù)打下去,最后都會有這一方來掌握。所以,王安石覺得,必須要在戰(zhàn)爭開始的階段,就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先是讓大夏不敢小瞧宋朝的軍力和國力,他們也就會開始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是有些太早了,是不是有些小瞧了宋朝的能力。另一邊,對于曹誘提出的從內部突破的想法,王安石也是十分稱贊,當然曹誘的想法是陸垚告訴他的。內外兼修,通過外部的戰(zhàn)爭來讓大夏國認識到,戰(zhàn)爭持續(xù)下去對自己一方?jīng)]什么好處,只會增加傷亡。而內部,需要派細作來挑撥官員和種族之間的關系,讓他們產(chǎn)生一種內憂外患的心理。而對那些大夏的百姓們,就要鼓吹反戰(zhàn)言論,讓他們意識到戰(zhàn)爭的可怕,動搖他們好戰(zhàn)的民心。這樣一來,大夏國就會陷入一個十分不利的局面。此時大宋繼續(xù)發(fā)動戰(zhàn)爭,最后就會讓大夏國主動來要求以和談的方式解決問題,那個時候,談判桌上占據(jù)主動權的,就會變成了宋朝。
不過,王安石也承認,就算是以戰(zhàn)促和,但是大夏國的獨立地位,恐怕宋朝最后還是要承認的,一旦對方?jīng)Q定魚死網(wǎng)破,以大夏國人的意志,恐怕大宋是要吃虧的。這一點陸垚也是十分認可,何況趙禎應該從一開始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