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后奉命知諫院。
慶歷三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誥。當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但在守舊派的阻撓下,新政又遭失敗。
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后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
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他依舊保持輕松慵懶的態度,為政“寬簡”,使得官民稱便。但就是在這樣的執政方針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皇祐元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八月,歐陽修又遭誣陷被貶。命令剛剛下達,仁宗就后悔了,等歐陽修上朝辭行時,仁宗親口挽留:“別去同州了,留下來修《唐書》吧。”于是,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留朝,開始修撰史書。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當時有個文學派別“太學體”,領袖劉幾是一名太學生,最大的特長就是常玩弄古書里的生僻字詞。歐陽修的古文向來是通達平易的,最反對“太學體”的文風。批閱試卷時,歐陽修看到一份試卷,開頭寫道:“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用字看似古奧,其實很別扭,意思無非是說,天地萬物產生,然后圣人就出來了。歐陽修便就著他的韻腳,風趣而又犀利地續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這秀才學問不行,
(本章未完,請翻頁)
試官不會錄取!
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也看到一份較好的答卷,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歐陽修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現這份卷子的作者是蘇軾。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以及北宋文壇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歐陽修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及整個中國文學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貢獻。
蘇軾考中進士后,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贊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后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么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后生笑。”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放榜的時候,那些寫“太學體”而自高自大的考生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被取中,紛紛鬧事,甚至有人說要到街上截住歐陽修痛打。但仁宗充分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北宋文風自此一振,就連“太學體”的領袖劉幾,也更名劉輝,重新參加考試,并獲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六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
嘉祐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宋英宗治平二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后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得允準。
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
熙寧三年,除任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辭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