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垚朝韓府內走著,一邊開始思考起自己接下來的仕途之路到底該怎么走。對于殿試方面,陸垚其實是不擔心的,真正要考驗的,其實是陸垚在入朝之后怎么在政治漩渦當中存活下來。
宋仁宗統治時期,出過非常多有名的大臣。可以說,整個宋朝最重要最賢明的大臣,絕大多數都出現在宋仁宗時期。或者,中國古代最重要最賢明的大臣中,宋仁宗的手下占據了半壁江山。
政治方面有: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富弼、韓琦、王安石、司馬光、張方平、呂公著、曾公亮……
文學方面有: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張先、柳永、蘇舜欽、梅堯臣……
書畫方面有:黃庭堅、米芾、蔡襄、范寬、許道寧、郭熙、燕文貴……
經學方面有:孫奭、劉敞……
理學方面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呂大臨……
哲學方面有:胡瑗、孫復、石介……
科學方面有:沈括、畢昇……
對于這種盛世圖景,蘇軾曾贊嘆道:“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明代的大哲學家李贄也贊嘆道:“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說起來,如果比名氣的話,宋仁宗在名氣上,甚至根本就比不上他的很多大臣。那么,為什么宋仁宗時期,會出現那么多名氣超過宋仁宗的大臣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仁宗”是不多見的。真正被稱為“仁宗”的,只有六個: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永琰。不過,雖然有六個“仁宗”,真正名副其實的,其實只有宋仁宗趙禎和明仁宗朱高熾兩個。西夏和西遼屬于少數民族國家,評價標準不一樣。元朝和清朝的兩個“仁宗”,說起來并不算“仁”。同時,就算僅剩兩個“仁宗”,明仁宗朱高熾也不太有資格,因為他僅僅當了10個月的皇帝。這么短的時間,顯然不太能夠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真正有資格被稱為“仁宗”的,就只有宋仁宗。
那么,為什么歷史上被稱為“仁宗”的皇帝很少呢?
這是因為,封建社會是皇權社會。皇權社會本質上是獨裁社會,它要求皇權必須絕對強大,就是說,皇帝要有絕對的權威。所有的大臣,都必須服從皇帝的統治,聽從皇帝的安排。皇權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除了削減地方權力以外,就是削減朝中大臣的權力。
中國古代對宰相的使用,就能夠集中體現出大臣權力的減弱,以及皇權的加強。秦漢的時候,宰相基本上就只有一個。宰相有時候權力比皇帝還大,而且秦漢時期,還會不斷地出現權臣。這些權臣都非常有名,很多甚至直接威脅著皇位的穩定。
不過到了隋唐以后,皇帝漸漸地增加了宰相的數量。因為增加了宰相的數量,也就相當于給宰相分權了。除了增加宰相數量,設置左右宰相以外,宋朝的時候,還專門設置參知政事。本來已經有副宰相了,參知政事相當于又是副宰相,這樣宰相的數量就更多了。
到了明清時期,從朱元璋開始,干脆就取消了宰相的職位。只設置內閣。內閣并不是宰相,他們只是直接執行皇帝命令的部門,他們沒有任何敢于獨自商議及處理朝政的權力。
而一個皇帝之所以被稱為“仁宗”,就在于他會把更多的權力讓給大臣。他會更多地和大臣們商量著辦事情,不會獨斷專行。
宋仁宗被稱為仁宗,也正是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歷史上曾記載,宋仁宗想要給他的愛妃張貴妃的大伯封一個官,而且還并不是很重要的官。同時,張貴妃的這個大伯也并非沒有能力。但是大臣們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