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中國古代職官。據著作記載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擔任太傅,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輔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位列三公之一。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于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
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時時常成為真正的統治者。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中國先秦時期就有“舍生取義”的思想。人們非常重視名譽,這種思想通過歷史的發展滲透到中國的許多文化中。比如,與人交談時,往往貶低自己,抬高別人,而抬高別人則需要夸耀讓別人驕傲的事情。這是對對方名譽的一種認可,這在古代的尊稱和尊稱中表現得最好。呂叔湘在《漢語語法略說》中說:“在中國舊社會,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不能用第一,二身體指代詞來稱呼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如卑微的孩子敬長輩,仆人敬主人,平民敬官員,窮人敬富人等,必須用尊稱,謙稱。”。
比如,如果對方是官員,古人稱呼他人時,一般不會直呼其名。親朋好友會以他的話來稱呼他,后世則會以一個人的官職來稱呼他。比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因為當過“右將軍”而被尊稱為“王右軍”。東晉謝安因被封為“太傅”,常被稱為“謝太傅”。
在封建社會,官銜是一個人地位的體現,與其權責相匹配的官銜稱號或稱謂,是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三公"是中國古代三大官職的統稱。今文學者根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認為"三公"是指司馬、司空、司徒;學者們根據《周禮》認為,三公是姓,太保。"太傅"在周代就已經存在,到了西周的奴隸社會,周公制禮之后,等級禮儀逐漸趨于規范,比如周公本人就擔任了當時最高的官職——太傅。
隋朝設三省,分別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議事)、尚書省(執行),三省職權相同。宋代中書省權力最大,門下省和尚書省逐漸被廢棄。明代的最高官銜是內閣首輔,清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府權力的王宮和尚書。雖然最高官階有所演變,但"太傅"這一職位一直存在。
這便是唐龍現在的官職,太傅。雖說實權可能并沒有多少,但是實際上他卻是皇帝趙禎最信任的人,別的不說,單就說趙禎派出去的這些用來監視其他臣子的人,就都是唐龍找的。
而韓永合的官職,又是怎樣的呢?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相當于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
據《明史》記載,當時的禮部尚書張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為禮部尚書的。而張升一直在禮部為官,直至劉瑾掌權。依據慣例,一個部門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尚書,所以吳寬的禮部尚書一職大概是南京禮部尚書。
引《明孝宗實錄》原文可以看的比較清晰:
以纂修《大明會典》成,敕吏部加總裁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為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謝遷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副總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禮部尚書仍兼學士掌詹事府事,南京吏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