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而生,以飲為主的有正店、腳店、拍戶、茶肆,以食為主的有食店、餅店。大店之內“迎接中貴”,小店之中品評風味,陋街小巷販賣“雜嚼(小吃)”。正店就像現在的星級酒店。腳店,規模相對較小,經營酒類及下酒肴饌和風味小吃。腳店數量難以計數。拍戶,屬腳店性質,從酒庫或正店販酒銷售,也賣下酒菜肴和小吃。
茶肆,亦稱茶坊,供應茶與茶食、茶點、茶果,有一定的規模。礬樓前有一茶肆,十分清潔,茶具皆用一品器皿,桌椅齊全,頗能吸引顧客。食店,以供應飯食為主,是專營一物為主的特色店,一般不售酒與下酒菜肴,規模大者亦稱分茶,內中還有供應地方風味的川飯店、南食店,以滿足南方人進京駐泊之需。餅店,按經營品種不同分為油餅和胡油餅,所售有油炸、煎烙和烤制的品種,曹婆婆肉餅、張家的油餅“在京第一”。
當時售賣風味小吃的店鋪很多,據史書記載,歷史上最早、最具特色的店鋪恐怕當屬汴梁“張手美家”。“張手美家”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售賣節令肴饌的市店,店址在汴梁城閶闔門外,也就是今天的大梁門外。該店本無字號,店主人叫張手美,人稱“張手美家”。該店對于水陸物產隨時需而供應,每節專賣一種食品,京師人趨之若鶩,爭相購買,有名于時。比如,元日(正月初一)“元陽臠”、寒食(清明前二日)“冬凌粥”、重午(五月初五)“如意圓”、七夕(七月初七)“羅喉羅飯”、中秋(八月十五)“玩月羹”、重九(九月初九)“米錦(重九糕)”。
“當時在汴梁宮城東華門有一家風味小吃
(本章未完,請翻頁)
店叫‘魏氏鲊鋪’,因在東華門外,人們把他售賣的鲊叫作‘東華鲊’。”孫潤田說,相傳,宋人王時亨的外祖父徐公喜歡吃“魏氏鲊鋪”所制的鲊,一次與客人共餐,派仆人前往買鲊。仆人不知道路就詢問路人:“你知道‘魏氏鲊鋪’否?”路人厲聲說:“東華門外,誰人不識!”
現在我們吃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湯圓、各式糕點等美食,都是發明或流行于宋代。
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一道傳統名菜,相傳為北宋大文豪蘇軾所創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東坡是黃州的一塊撂荒舊營地,蘇軾在這里開荒耕種,親近自然,自號“東坡居士”。因當地豬多肉賤,他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公元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汴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公元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知州,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后流行于江浙。“火腿”一詞也產生于北宋,相傳也是蘇軾發明。蘇軾講述了制作火腿方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于谷內,數十年不油。”
火鍋是宋朝美食家林洪發明的。他曾經在冬季的武夷山捕獲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沒有廚師,他不知以什么烹飪方式來處理。一位老食客告訴他:“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云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制成的調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種更鮮美潑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隨后“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從中得到創造美食的靈感,將“涮”字訣廣泛應用于餐桌之上,不獨兔肉,其他肉片與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醬食之。此法傳至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林洪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