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算起,陸垚從穿越以來,一路認識的知名人士不算少,有慶歷新政的范仲淹,書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人稱三蘇的蘇洵蘇軾蘇轍,就更不用說天才少年晏殊以及之后要進行重大改革的王安石了。
而現在,又一位高官出現在了陸垚的視野當中,而就現在的局面來說,他應該跟陸垚不會保持什么友好關系。
富弼此人,不單單是一個外交大家,除了處理大宋跟大夏以及遼國的關系外,在內政方面,他在朝廷之上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
慶歷三年(1043年),富弼升任樞密副使,他更加堅辭,被改授為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七月,又授職樞密副使。富弼言:“契丹已與中原互通友好,議者就說平安無事了,萬一契丹破壞盟約,臣下即使死了都還有罪。希望陛下考慮契丹輕視侮辱我們的恥辱,臥薪嘗膽,不忘修治朝政。”將制誥交納仁宗,被罷職。一個月后,又重申以前的任命,讓宰相告訴他說:“這是朝廷特地任用,不是由于出使遼國的緣故。”富弼才接受任命。
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來督責宰相輔臣們,多次下詔督責富弼與范仲淹等,又打開天章閣,給予筆和紙,讓他們寫下要辦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邊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邊境之事。富弼上奏當世的事務十余條和安定邊防的策略十三條,大致內容是進納賢才斥退無能、阻止僥幸之徒、革除過去的弊端為根本,打算逐步更換監司中沒有才能的人,讓監司裁減所屬各部的官吏。自此“小人始不悅矣”。
李元昊派遣使者帶來書信,稱男不稱臣。富弼說:“李元昊臣服契丹,而不向我們稱臣,這樣契丹就是天下無敵了,不能允許。”于是斥退其使者,西夏終于向宋朝稱臣。
慶歷四年,遼國在云中受禮,而且出兵與西夏一起討伐呆兒族,這里離河東很近,仁宗懷疑二邊共同謀劃。富弼說:“沒有理由出兵,契丹是不會干的。李元昊本來與契丹相約互為左右,如今契丹單獨享有大量的歲幣,李元昊有怨言,因此在威塞筑城加以防備。呆兒族多次進犯威塞,契丹懷疑是李元昊指使的,因此造成了這場戰爭,怎會聯合起來進犯我們呢?”有人請求調動軍隊加以防備,富弼說:“這樣正好中了他的計,臣下請求任其如此。”仁宗于是停止發兵,遼國終于沒有進犯宋朝。夏竦不得志,用流言蜚語來中傷富弼。富弼害怕,請求宣撫河北,回到京師后,以資政殿學士出知鄆州。一年多后,讒言沒有得到效果,加給事中,移青州,兼任京東路安撫使。
河朔發生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富弼規勸所部屬的老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政府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余萬棟,將流民各地安排,以供給柴水。官吏中前資、待缺、寄居的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問,出于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盡力而為。山澤森林池塘之出產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萬人。
仁宗聽說后,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災的都將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給流民.煮粥吃,結果導致疾病,以及互相踐踏,有的等待救濟數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餓倒,名義是救濟災民,實際上是殺死災民。自從富弼立法簡便周到詳盡,天下相傳來作為樣板。
富弼在青州,曾訓練馬步軍九指揮,加強軍隊戰斗力。到滕元發知青州后,秉承其強軍的方略。后來各路兵馬在歷次征戰中損失眾多,唯有“青州兵至今為盛”。
王則叛亂,齊州禁